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楼主: 卢利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斯简评】诗评“摘录”

[复制链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1#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01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诗歌的能指与所指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我向来不喜欢引用,但是此篇中几个句子说得很是到位。“能指越充分越丰富,合力都指向所指,那么所指就越深邃越精辟”,这是一个真谛。这就好像一个漩涡或是弹坑,越是深沉,它的波及面就越是大。我早前说过,语言、尤其是诗歌的语言是一个应力场。于是一篇文字的深度,其实便是由其的“波及面”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能不能解释清楚自己的诗,我也赞同老四的看法。如果当一首诗具有足够的多解释性,也就是它的“能指”多到一定的程度,它的“所指”就不是唯一性的。你说《红楼梦》的中心主轴是什么?你说《易》经到底在说些什么?《哈姆雷特》反映了各个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动向?但也像老四说的,虽然解释多多元化的,但最好的解释,往往是只有一个的。就像万佛朝宗,任何的解释,最终都会朝向一个绝对的真理,当贯通到这个真理当中去的时候,作品就鲜活、甚至是永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2#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12 | 只看该作者
鉴赏古体诗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关于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问题,我觉得是这样的。有思想的人,固然是有思想的。所以真正的好诗,往往都是有思想的人学了艺术后写出来的。思想性这个东西是很难培养的。虽说艺术性也不好培养,但是相较于艺术性,思想性更难。或者我们可以说,思想性是艺术性的先导。没有卓越的,至少是不群的思想性,要理解一件作品的艺术性,是无从谈起的。而有了思想性,艺术性也就相对迎刃而解了。如果说思想是“形而上”的东西,那么艺术就是“形而上之上”的东西。直接理解艺术比理解思想要困难,而在任何真正的艺术中,都不可能不被思想所渗透。于是我可以断言,那些看不出思想痕迹的曼妙文字,也是毫无真正的艺术性可言的。当然了,也会有重思想而轻美感的情况发生,这便是不调和。所谓风调雨顺,做成一件事情,也是需要诸多因素的联动的。这种联动最终的目的,无外乎是相辅相成。
在现代诗的创作中,我们会强调一种四个阶段的进化过程,就是无章无句、有句无章、有章无句、有句有章。有章无句的境界是比有句无章更高的。但是,这是现代诗。现代诗讲究的是鸿篇大体。但是在古诗词之上,除非你是写排律或杂言以及莺啼序等长篇,甚至是五古七古的抒情叙事长诗。否则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文字篇幅就是几十字,至多百余字。所以重点就自然落在了句子之上。好诗,必然需要有好句。但我很不同意作者的看法,说只要有一句好句,就应该推荐。我的观点向来都是:如果有一个好的句子,那么就不能单单只有一个好的句子,还需要有与这个好句子相配套的“配件”。否则,一个围着藏羚羊围巾的衣衫褴褛者,你作何感想?我觉得这围巾围在她身上,是糟蹋了这条好的围巾。所以我推荐的原则,向来都是要求看文章的整体。尤其是出现好的句子的时候,就更需要看文字的整体。如果整体配不上这个好句子,那便是表明,这篇文字还有斟酌的空间,还不是一件完成品,作者可以再修改、再发表。而不是急于被推荐。当然了,不光是毛泽东,我看过数以千计不甚知名的知名作者写的唐诗宋词,归结拢来,好的也就是一句两句。但是在这里,也许是我对作者的要求过高了。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站在前人的丰碑之下,就望而却步。而是说,古人写诗词,只是另一种说话的方式。而今人写诗词,则是一种更为凝练式的创作。在这个层面上,前人写诗词只是要求及格,而我们写诗词是要求优秀。如果我们的优秀线还高不过古人的及格线,这才是愧对祖先的。所以在这点上,对先人我们要包容,对吾侪我们要严苛。或者说,“取句不重篇”是可以的,但“篇凭句而贵”是无由的。
最后关于格律的问题。我首先是不赞成用旧韵的。因为旧韵部分是不可读的,而诗词的首要属性,就是朗诵性。但是抛开这点不说,既然我们当下还承认旧韵,那就要尊重旧韵、了解旧韵。作者在这里所言的点,是很正确的。但话说回来,这些讲究,也都只是无端增加复杂程度的讲究。所以这种讲究本身,大可不必。但是对于这种“爱讲究”的治学精神本身,值得尊重与推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3#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18 | 只看该作者
牧雨点评( 一 )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第一首,原作的意识出众,但是表达空泛,缺乏一些必要的支撑点。所以第一篇牧雨说得有些过。虽然你说的这些,确实就是文字的内核,读者也应该按你引导的方式去欣赏,但无奈原作没有你说得那么耐看。就好像要在一个空纸箱上站一个大汉,有些勉为其难。第二篇,原作很好,深度可观。但这次空泛的,换成了牧雨的评语。这件作品,表达的恰不是澄澈,而是苍凉。在苍凉之中,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更多在于“天地无始终,故能长生”的哲学思想。《因为离别》这个题目,其实就是在说,离别代表着中断,但我们也可以不中断。不要总在一开始怀着期待,到最后却虎头蛇尾,而是要持之以恒地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第三首,原作前面铺垫地都很好,只是结句的分量不足,显得有些压不住阵。最后两行,换一个能量更为充盈的比喻,文字将会提升至少两个档次。而牧雨的点评,可以说,没有避重、也没有就轻。就是没有侧重点,一一道来,且不深不浅。这是点评的一个大忌。第四首,原作的情感十分丰富,而且在丰富的同时,还能够张弛有度,保证一种很让人舒适的“情绪波动曲线”。这其实比之文字的内容,才是更深也更大的亮点。我看这一篇,牧雨也大体悟到了这方面的因素。这篇点评我比较满意,只是运用的逻辑稍显定式,能加入更多自己的语言,会更好一些。第五首,原作一步三摇的语言节奏,仍旧是文字最大的亮点。配合这种节奏,作者在相对短小的篇幅里,就充分表达出了“游弋”的感觉。这种慢生活的腔调,是很醉人的,尤其能够醉倒那些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的人。牧雨的评呢,前两节谈具体感觉,谈得比较贴切,但最后一段总括,还是大而化之了。第六首还是一样的问题。牧雨能够看出这篇的亮点,在于隐藏的感情,在文字中始终行进的隐线,这点很值得肯定。说明你是真正看进去了。而且前面两节的具体论述,也是更为精致而准确的。甚至能够给人制造出意境去想象。只是最后的总括,还是欠一些功力。感觉你在精炼的过程中,某些重要的元素,被当成非重要元素,给“脱水”了。于是最终的结尾,显得虽然精炼,却单薄而不完整。总而言之,以牧雨当下的能力,能看到的东西,比常人已经多上许多。只是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就需要在选用视角的深度,以及总括能力的维度上,再做文章。只有切入地更深,才能看到文字更本质的东西。只有在概括时,考虑的因素和涉及的范围更广,才能更全面、完整而饱满地提炼文字的精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4#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30 | 只看该作者
赏读十月香樟《正月十七,雪打灯》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一篇文章,我可以用满意来形容。但仅仅是满意,而不是惊讶。因为文字并不能给人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与尝试,但却确确实实地切中了一些原作的核心。有几点说得很好。比如题目给人的深刻印象,比如原作平实却又略带跳跃的文字风格,比如对于聚少离多、佳节不归的暗示,比如孩童时的幼稚对母亲愁思的反衬。最满意的,是文字的结语。着重提出了“真可感人”的论调。但是呢,这种分析,其实只是停留在更浅明的层面上。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作者呢,我可以说,你看出了“热闹中的门道”,却还未深入“门道中的门道”。而所谓“门道中的门道”,就是作品的人文价值以及创作本质。就是说,首先,这样的东西,有多少的普世意义?这是一个人的个体体验,还是属于一个时代,或是古往今来所有人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对这点进行深刻的论述,你就能从一篇文字中,揭示一个现象。从而将自己的解读,上升到“现象级”的高度。我想,关于这一点,作者可能是从来都没想过,即使想过,也难以付诸实践的。这就是尚且存在的进步空间。再者说,从原作的创作技法来看,文字最高超的一点,恰恰是作者忽略的。就是开放式的结句,所造成的留白,给文字所带来的长长的喟息式的尾音。文字絮语一篇,却在临了之际一语点题,这就相当于一道平地惊雷。依着这句话,你再回过头去,理顺文字关系,你就能看出,这篇文字始终都暗藏着的一句箴言,那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当时只道是寻常。文字用寻常的笔调勾勒出作品的外表,但其实骨子里,句句都是“曾经沧海意难忘”。所以原作最大的主旨,不在于阐述与表达真挚的亲情。而是说,世上总是存在一些事情,对别人来说,显得稀松平常、无关紧要,但是对你自己来说,却是回忆里最贵重的珍宝。所以原作者是想借这篇文字来问读者:你的心里也有这样的故事吗?我的表达能让你回忆起这样的故事吗?这就是文字的本质,也是另一种“门道中的门道”。作者尚不具备看清这点的能力,所以这也是一种进步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5#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47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的几点建议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是哲夜对诗歌频道的几点看法,总结了一下,望请我们笑纳。我觉得是真知灼见,很多话也是我一直想说的。那借着哲夜的话头,我就阐述一下我与其英雄所见略同的观点。


文学取向的事情说得很好。但是哲夜啊,我这里和你讲一个逻辑。就是文学取向这种东西,算是很上层的一种建筑。如果一个编辑的阅读能力有限到一定程度,那么他甚至无法理解作品的方向。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编辑的培养体系与教程的问题。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中,我们都是先从细节开始教的,教人理解一件事物到底在讲什么。而我呢,确实就是像你说的那样,先给予思维与大方向。但问题就是说,有多少人接受过我这种方式的教育?大家都是被那种传统的纠结于细节的思维模式所桎梏的。所以你提出这点来是很好的,而这也是我一直都在身体力行的。你老是说无法欣赏我的那些诗,其实我写那些东西的目的,就是像你说的,我就是让你无法从细节入手理解我的东西,迫使你从更大场面与布局上,来理解我文字的整体取向。如果你找到了宏观的脉络,也就不难厘清细枝末节间的关联了。如果你纠结于细枝末节,那么你永远只能得到局部。这个道理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很多次,今天在正好借你这个机会,我可以郑重申明一下。
关于东西之争的事情。我想对很多不理解哲夜的人说一句,这不是什么崇洋媚外,而是真正看到了先进的东西。用文言来说,诗歌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的事情,就是“结句之功,造意之能”。在文字构建上,我坚持要使用汉语语境。这点哲夜好像也认同。我曾不止一次地看见,很多读过不少西方名篇的所谓有些西方教育背景的作者,来写汉语新诗。但完全用的是西语语境,于是造成语感的撕裂,极其水土不服,像是一群搁浅的鲸鱼。这点我们是要避免的。所以,结词造句的模式,必定要运用汉语自身的习惯与特性。但是在意念或是说意识的层面上,我相信,西方近现代的诗人,或者说是广义上的文学运动家,他们所挖掘与传递的元素,这是闭关锁国下的华夏大地所不曾展现的。但我的论点在于,汉语文明并非没有西语的创造力,我相信老树开新花的可能。这点很多人都不相信,因为他们,包括哲夜,是“西本位”的。你们所接触到的西方文明的深度,要深于你们对东方文明的理解。我不确信,你们真正看透了东方文明的精髓与本质。在我看来,西方文明的崛起,是在传承与叛逆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与革命,从而在每一次的运动与革命中,都是产生质变与升华。所以你理解我的意思了吧?就是说汉语文明,是因为欠缺更多的运动与革命,猛料不足,才造成了如今的状况。而在当下,我们如果对汉语,进行如同西方文学运动一般的大胆革新,我相信汉语内部所仍旧蕴含着的勃发的创新力。而这种革命,我们要借鉴西方,却不能套用西方的经验。这是尺度。
关于编辑按语的问题,我可以澄清。在编辑部内部,我们一直都鼓励那些按语写得生动具体的编辑。尤其是推荐诗,我以前都会为推荐诗的编辑按语打分。一般到良好才算好,如果仅仅是及格,我就要求重写。但是哲夜应该是在说古体栏目。古体栏目我们是做别样要求的。因为他们诗词写多了,本身很讲究炼字。所以如果在言简意赅的情况下,能够切中,我们也不说什么。
然后编辑互相推荐这件事,这里面,情面问题多少是有一些的。毕竟像我这种认理不认人的人,是极少数的。但针对编辑间的互相推荐,我和主编副主编都有在观察。当真质量不济,我会取消推荐。
关于挽留作者的问题,这点我们谈过,我觉得编辑们应该自我检讨。或者说,这是对编辑的一种更高的要求。现在有不少作者会找到我,让我去点评或是指导他们的作品。我一般都会在给予批评之前,先指出其可取之处。我也希望这点能够被更多的编辑采纳。我以前要求,不要一味地说好话,也要谈不足。这样才有利于读者的进步。但其实呢,你应该在好的不好的都说的前提下,先说优点、再说缺点。这就稳妥了。
最后一点,操作起来不大现实。但是我以前是怎么做的呢?我就很猥琐地每篇作品都写一段解语,自我解读。后来改成写一段题记,表明创作思路。我觉得这点比较可取。有了这点提示,编辑的按语也更好写。倘若按语还是写不好呢,至少还有你自己的说明。你看这靠谱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6#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54 | 只看该作者
羽微微纯美的——《时光》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首先我要说,原作是一件成熟的作品。成熟到,你很难评判这样写到底是不是最好,但你可以判断,就这种写法本身,作者运用得相当纯熟,并且可以说是充分地扬长避短。而到底怎样扬长避短了,海恋总结得很好。我也觉得,首先,作品的长处在于“接地气而尽逸舞”。很好地将朴实与飘逸,这一对矛盾的词语有机统一。其次,确实,原作者心态的恬静,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经风雪而愈豁达”的人性正能量。然后,就是原作者确实是把一些问题看透了,以至于看透之后,她说的真理,会让很多还仍旧迷惑的人,感到新鲜。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作者这篇文章本身的结构,是很见深度的。用我另外一篇诗评里的总结来说,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一定觉得,所谓组诗,就必须是几节车厢,最终能拼成一列完整的火车,那才叫真正表达了一些什么。这其实就代表你根本不理解开放性的思维,以及用开放性思维写的作品,以及它们的目的。如果一篇文章的题目很大,而段落与段落之间又不必然紧密联系,那么这就往往意味着一种情况。那就是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你在感受到这个词语种种不为你所知的外延,进而对这个词的定义,有一个全新的印象。就在于让你重新认识了一个词,甚至是一件事物,甚至是一群道理。这就是目的。显然,此作就是一件典型的此类作品。以上,就是原作之所以出众的概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7#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58 | 只看该作者
保罗策兰《法国之忆》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很好的手法。我以前曾想到过这种手法,用伪第一人称,进行复述、进行复盘。在一个我即是你的境界里,作者获得的,是不是原作者的心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读者会认同作者描摹的这种心理和创作心路,会愿意认为这就是原作者的想法,这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篇文章有些过于蜻蜓点水,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展开。但是,现在这种姿态,其实是可以的。因为这算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第一态”,只有深度地讨论和阐释,并挖掘出原作者本身的思想和心理特征,以及与那个时代千丝万缕的关联,才能算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第二态”。如果你的能力和精力,只介于这二者之间,那么还不如稳守“第一态”。就好像棒球一样,贸然跑垒,可能被双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8#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6:23 | 只看该作者
存在的深处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作者坦言:这不是具体点评某篇诗歌,只是泛泛的谈论我对于诗,以及诗之外的一些问题的看法。而我的按语写得有些长,依旧放在正文的前面。


文字写得很有诗意,秉持了一种近乎悲观却探及本质的论调,也谈到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将诗歌定义为“寻常中遗失的部分”,是深刻而带有寓言性质的。或者说,生活就是一个一再缺损的过程,而诗歌,就是那些缺损的贵重之物,所聚成的集合的代称。也因为如此,当一个正确理解诗歌定位的人接近诗歌的时候,便犹如身临一切宏大而气场浩瀚的东西。你会愿意沉静,听万古的风声;或是伫足闭目,让渺小的自己与千古的遗迹,融为一体。很多时候,一个诗人在触及到最核心的诗意时,他就不再是他自己,而是融入了万古的风声、又从自己的口中与笔下转述这风声的导体。
而很多时候,关于“此处”和“别处”,便真如作者所言。我的本意,虽然也很重要。但因为机缘,我触发了一些更有审美价值的东西,那么凭着一个诗人的惯性,我会先搁置我的本意,而去追寻那些被我触发的东西。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因为在一个彻悟的诗人那里,触类旁通反而是一种常态。
关于悖论,其实也是一切究极的诗意的来源。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矛盾从未在世间消失。我们以暴制暴,这是悖论;我们监守自盗,这是悖论。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我们都渴望幸福,渴望理顺矛盾。而诗歌,带给人的,无非两种价值。其一,就是阶段性地帮你理顺矛盾。其二更为重要,就是告知你矛盾的普遍性,并让你直视一些最为根本的、无从解决与抗拒的矛盾,以此让你适应矛盾、接受矛盾、安于矛盾。
关于自由,其实确实如作者所说,常人说是想要自由,但是当真得到了绝对的自由,却也无法消受。作为一个诗人,他自然有拒绝被统治的属性,但是诗人并不是单纯为了自由而生。而是说,他恰恰担负起了建立规则的重任。因为我始终相信,世间之所以需要卓越的人,皆是因为,在他们首度达到巅峰之后,他将负责告诉世人,攻略巅峰的方法。一个人的成功,是一件事情;一群人的成功,是另一件事情;所有人的成功,是又一件事情。而诗人,就是那种能从个人的成功中,顿悟出所有人的成功的人。而这种成功,恰恰是建立在对于现有世界与规则的近乎彻底的摧毁之上的。
很小的时候,我并不理解,为何湿婆作为毁灭之神,被奉为大神。同时一个毁灭之神,却又是创造之神。逐渐成长后,这个道理就变得显而易见。因为大破之后才能有大立。若没有摧毁,哪里能腾出空间,让你重建呢?但我希望的是,这个过程能够更加温和。作为一个个人,可以如此。但针对整个世界,却经不起这个折腾。所以,我们只能在看似永远无解的矛盾中,循序渐进。而对这种微小的进步的察觉与信仰,其实便是诗人在表现出摧毁的态势以后,在一场浩荡的山火之后,悄悄萌发的表皮坚硬的种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9#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6:30 | 只看该作者
突转中感悟哲理,比喻中寻找闲情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篇写得已经很好了。虽然说这是一篇颂歌,但是除了言辞上透露出来的过于夸张的五体投地之情以外,其余之处,大话、空话、假话、套话,一句没有。这里其实就体现出了作者的一种能力,就是巧妙地选取例子的能力。智者有云:吾之能,不在锋芒毕露,而在于藏拙。换言之,懂得将一个人最精华、最能有认同感的部分集中展现,便是一种人生智慧。元平的作品我看过很多,这篇文章中举的例子,皆是上上之品。单从这篇文章来看,读完以后,我对元平还真有那么一些崇拜。但是关于对这些例子的申明,我觉得只能打及格以上、良好以下的分数。因为其中有几个案例的申明,说了等于没说。甚至说,说坏了、说俗了、说太白了、说得意韵有些散了。这是很忌讳的。但是也有另外几个案例,说得很好,确实通过申明之后,读者的理解更深刻了、联想更丰富了、体会更绵长了。所以这就显露出了两个问题,就是不稳定和难修改。一来,就是作者的能力还不足以稳定地在每一个案例上都高效发挥。二来,就是在面对那些发挥并不好的案例时,想要修改,却无从着手。这两个方面,是作者日后亟待改进的。想要让自己更稳定,就需要更多的气宇。其实文章的这个东西,苏辙说,是需要“养气”的。你的文气不够,就会导致行文中带有枯涩之意。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如果一个气球不够圆,你只能怪气不够,或者是你选的气球太大。那换句话说,与“养气”相对应的,量力而为,也很重要。然后是关于修改。修改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意识到自己写得不好。第二,才是改正。如果你意识不到,也就无所谓修改了。而在修改的时候,原则也很简单,就是我之前说的,是给审美带来了正能量,而不是把话说死、把意韵说没。也就是说,修改需要有评价体系。有了评价体系,你才能有修改的方向和准则。所有的评论文章,其评价的准则就是一条:增益与补益。凡是文章达到了这个效果,就是成功的。凡是效果不理想的,就是还需要修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10#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6:43 | 只看该作者
一阵幻化无极的风——张洁诗作《风赋》赏析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篇写得不错,虽然在具体的环节上显得结构松散,但是抓住了最要紧的旨关,就是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具体说来,就是风在一开始,是“固然的风”。当作者描述这“固然的风”的时候,这种风,就成为“固我的风”。也就是说,风从一种自然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种拥有人格与情绪的存在。接着,作者所感受到的这种风的人格与情绪,与自身的人格与情绪,又相互呼应与关联。于是这股风,仿佛就成为了作者眼中的另一个自己。它不是自己,却胜似自己。因为它经历了作者想经历的一些事情,并得到了作者想得到的一些结果。就好像一个人做了一件事,他在其中做的每一个选择,换做你,你会有相同的认定。于是,这件事情虽然你没有亲历,却也像是亲历过了一般。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超我体验”。我觉得这种超我体验,正是原作美感的终极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蜀ICP备19022558号 )

GMT+8, 2024-4-29 10:23 , Processed in 0.0574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