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楼主: 卢利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斯简评】诗评“摘录”

[复制链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1#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0:59 | 只看该作者
一封信致诗歌《恰逢其时》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首先想澄清一点的是,最近我总是写十六行,是因为我在改编以前的十六行。我写过各类风格的文字,有一些长篇的叙事的,也有抒情的。只是目下的状态更适合写你看到的这种。然后关于我的这篇文字,我觉得自己夸夸其谈不是一件好事。我想要说的是,作者说到的点,都是对的。可能我自我感觉更良好的一点,你说我说的是“理”,我觉得我说的是“道”。单纯的一段道理,就是“理”。但是道理成了体系,就是“道”了。我之所以能说出一段又一段的道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有一种体系。关于作者说到的迷惘,我觉得说得很好。我写的这类文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展示自我的迷惘。于是拥有迷惘的人,就有了代入感。之后,我用自己的涅槃与苏醒,打破迷惘而进入澄明。于是先前迷惘的人,就可能因为领略了我思维的动向,而让自身走出迷惘,而认清最根本的事实。认清事实后,人还要懂得喟问。一个懂得喟问的人,是永远不确信,却永远坚定的人。于是,这才能宠辱不惊。当然,我每次写这样的作品,都会在结句上下极大的功夫。就是为了让一篇文字,因为一个况味深长的结尾,而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这首诗的结尾,作者理解地很好。而原作之所以要叫《恰逢其时》,我想作者也是理解了。我原本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会在一个阵营里面,是因为这个阵营的理念,和他追求的理念恰好相符。所以是恰逢其时。进而推广开来,我觉得任何的造物,都是恰逢其时的。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外部与内部的条件都合适,事物就不会诞生。所以作者应该是理解了我这篇创作,更为根源性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09 | 只看该作者
浅析蝶小妖的《 回到无棣(组诗)》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读完原作,第一感觉是温暖自然。小妖其实平时的文风是多以曼妙绮丽见长的。但其实写起这种亲切自然的文风来,也能够拿捏得当。当然这点我一直在说,能够写好一个题材,不等于能够写好一种风格。很多时候,只是作者对这个题材的感触特别深罢了。我想这篇原作,恰恰就是汇集了小妖数十年来的深刻感触而写就的。而之所以能写好,就是文民说的几点。一是文字拉开了极大的空间感。二是空间之中有留白,拉开了人们的想象力。文民有一句说得很好。就是我们不是在创造诗歌,而是通过对自身的荡涤,而使自身具备进入“诗的世界”的大门。进入其中,我们便能够采撷到数不尽的、属于自己的诗句。当然,好的文字都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去构建好的归宿。这篇文字的归宿,深沉又令人欣慰。这种欣慰,或许就是洗尽铅华的见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22 | 只看该作者
是自杀还是沉淀——浅谈谷未黄的诗歌《静坐》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读完原作,我的第一句感想是:写得真漂亮。深厚的旨意用沉稳的笔法表现出来,使文字显得底蕴十足。我十分欣赏高兄对禅境诗意的论述,也确实觉得,用禅境二字来归结原作者的心由,是十分贴切。这仿佛是一种忽然间的化学效应,使得众星归位、灵台澄澈。我曾经解释过入境的由来,究其根本,不过是感染。我相信,一定是某些感染,使得原本僵硬的芥蒂软化,才能在那一个须臾,通透豁达。然后高兄关于万能钥匙的论述,也深得我心。我也始终认为,共鸣源自共识,感触必是因为经验。然后下面的两个观点,也是我经常提出的。视角对一件作品的成败至关重要。或者不如说,在你选定视角的时候,其实一首诗的成败就已经有了大概。而诗歌最终的目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唤醒与救赎。只是这种东西,并非人人都能懂得,人人都能领悟,人人都能体会。人们能够感觉到最多的,还是自身的存亡。只有当人感觉到再不去做些什么,便会危害到自己的时候,常人才会有行动的理由。所以不要妄想诗歌能够拯救世界、唤醒社会。诗歌能做到的,仅是让悟性高的人顿悟,就像佛也只能渡化有缘之人。我相信,在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之间,有一条鸿沟,但却也有一座浮桥。转换的机会永远都有,只是需要莫大的决心和勇气。关于铺垫和分寸拿捏的问题,我也持相同观点。值得补充的是,若意图是恣意汪洋,那么豪放洒脱便是到点。若意图是灵犀一点,那么纤云巧弄就是到点。然后高兄提到的禅学意味其实仅仅是文字背后的意思,在文字的表象上,我感觉原作者是将着力点放在了一种动态与趋势上。轮回固然是无始无终,但其中必然会有过程感。衰老的泰然和重生的欢欣,以及看透轮回而轮回依旧的默然。这都不是在静止中完成的。而对于文末的葬礼二字,我最有体悟。其实葬礼不悲,反而是一种宣告。葬礼越是盛大,就证明生命的过程越是值得。而葬礼的根本,其实是缅怀。而缅怀,其实时时处处都在发生。不单是对人,也包括事件、群体与时段。如果缅怀需要一个仪式,那最重要的,其实只是心的敬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4#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29 | 只看该作者
美丽的束缚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解得挺好,有深入的地方。这些深入的地方,更加具体却又不失生动地解释了原文里暗藏的小情思。但是一句句地讲解下来的方式,显得过于古板。这点可以临习高山松先生的叙事方式。自己编一个故事,然后将所要用到的原句,恰如其分地引用进去,这样就不会有生涩刻板之感了。但其实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总结的能力。其实全文到底还是没有将“美丽的束缚”做一个更深刻而明确的定义。虽然这个提法是很有价值的。在我感觉,所谓“美丽的束缚”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有度有节”。用再通俗一点的词,那就是“矜持”。这点我曾做过专门的论述,其中说到,诗词的矜持对于诗词的作用,在于气质。所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就是矜持的体现。换句话说,就是我能控制自己情绪的程度,让这种程度保持在一种极佳的美的范畴之内。这种气质最关键的点,在于内敛、在于收束。那么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一个人能够做到内敛和收束呢?是因为这个人的心很大。就是因为心大,所以才能够容纳,才能够收。所以,同样的,因为心大,所以当他想要把容纳的东西都释放出来的时候,那种威力,也必将是巨大的。所以不要只看到一个人的矜持,越是矜持的人,越是有不为人知的狂野。所谓“一般时候不随便,随便起来不一般”,  这句话是有内在逻辑支撑的。然后把话题说回原来,一个人心大固然是矜持的必要条件,但是他为什么要收而不选择放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审美知识。这世上的美,其实只有两种。一种就是一个人的情操对你的吸引,一种就是一件事物的可能性所引发的想象。而矜持,就是内化的、收束的,能够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作者自身的情操中来,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换言之,一切采用矜持手法写就的文字,其根本的审美对象是作者的情操。而与之相对的,一切用外放手法写就的文字,其审美对象一定是所描绘的事物本身。比如《致橡树》,这件作品的败笔,就是在用外放的手法去渲染情操。其中的道理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因为其外放的手法,人们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在作者的情操上,而是集中在了种种“破除封建思想”以及“女权运动”的讨论上。而这首诗的精髓,其实不是对体制的挑战,而恰是在表现情操。其根本目的,也不是去唤醒,而是希望更多被这种思想所唤醒的女性,可以得到更多同样因为这种思想而被感染,从而欣赏这种女性的男性的垂青。也就是说,唤醒和被欣赏的目的是同时存在的,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但这样外放的表达方式,恰恰就不利于作者,更好地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被欣赏。当然了,鱼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但我们至少可以由此得知,内化的矜持会将审美的重心引向说话的作者,而外放的张扬会将审美的重点推向开放的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42 | 只看该作者
从薛暮冬的近作《寻找》看诗歌的陌生感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高先生对于陌生感的比喻和分析十分精彩,对于原作的解读也颇为到位。只是原作的“陌生感”并没有高先生所说的那样强烈。陌生感一定是有,但并不多。像是蝴蝶驮历史的举重若轻,这就被很多人用过。看到举重若轻却大汗淋漓的对比,很多人也用过。只是一段话连起来,大汗淋漓与轻喊产生了因果联系,这种联系本身,却是有匠心在里面的,这里的巧思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也不仅仅是陌生,而是源于在陌生之后,作者让读者发现了更高级的“理”。这种审美模式,也同样可以套用在高先生所说的后两种陌生感当中。所以我在这里主张的一点就是,就是诗歌最终都是以感性为先而怀有理性与思辨的。像古诗中的怀乡诗、闺怨诗、甚至是咏物写景的诗,写得好的,都怀有哲学思想。但同时反过来说,如果单纯只有哲学思想,那就是论文了。所以我说诗以感性为先。从你读一首诗的时候,就应该能辨别,这件作品中的语言,是不是“诗的语言”。陌生感,可以说是所有文体中的优秀篇章所共具的一种特性。无论小说、散文、杂文抑或是高先生的评论。就是因为耳目一新,读者才能更愿意也更容易地去聆听作者的心声。但是关于诗本身,还在于诗的语言。诗是一种缥缈的东西,是抽象而非具象的。如果你把一首诗具象地解释出来了,这首诗就被你解剖了。只有当一首诗能够引发你的联想,并且这些联想不甚确切的时候,我们才能判定这件作品用了“诗的语言”。而最终,要让一首诗富于意义,就必须灌注进“理”,更高级的理。所谓“事理物理天理道理,有理皆可辨之”。我们生存在一个以征服或认可而成就的世界中。征服可以用枪炮,但不会长久;更长久的,是以理服人的语境。所以凡是世间优秀的作品,强烈的认同感是必须的。陌生当然会有助于这种认同感的产生,但最终达成认同感的,还在于你表达的贴切与入理。这一点,才是获取读者认同的根本中的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6#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45 | 只看该作者
探索者之歌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前两段对于探索者的定义和论述显得十分饱满。哥伦布的铺垫用得很有心思。也诚如老四所言,探索者探索的是什么?探索者又为什么永无止息地在探索?归结拢来就是说,探索是人类前进的重要动力。然后具体的论述,虽可说是言简意赅,但是其实还有更值得深入的地方。或者换句话说,不要说大而化之的话,而是要给予文字更精准的定位。像这一篇,我对它的定位就是“对于未知的掌控与想象力”。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去控制未来,正是这种控制的诉求,才有了创造的动力。但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能控制的,或许仅仅是自己。甚至连自己说出的话,最终会被理解成什么样子,也是无法控制的。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在我们想要控制一切,但最终却什么也控制不了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而文末便回答了这个问题:你听到的/只是你拉长的耳朵。这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如果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语中真正的含义,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简单和明了许多。也就是说,这篇文字拥有表里两个逻辑层面。在表层中,作者强调的,是对于未知的渴望与掌控。而在里层中,作者更是在暗示,无论你对未知有多渴望,一旦缺失了众人的理解,那么再重大的意义也将荡然无存。而最终,作者阐述的真理是更为深刻的。我们在谈到理解的时候,往往会提到信任。但其实信任和理解完全是两码事。信任是不需要理解的,而理解了之后往往就会信任。而理解后的信任叫信赖,不理解却仍旧信任的信任,就叫做信仰。对于现实,我们要信赖;对于未知,我们要信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2642

帖子

6232

积分

中微编委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6232
精华
5
微币
17927
威望
0
金钱
3498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6-19
在线时间
35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8
297#
发表于 2014-9-2 16:56 | 只看该作者
尚未读完,便已感受到了你的魅力和思想,谨此问候,祝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8#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21:09 | 只看该作者
黔汉 发表于 2014-9-2 16:56
尚未读完,便已感受到了你的魅力和思想,谨此问候,祝安!

谢谢老师的提读和鼓励,晚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9#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3:51 | 只看该作者
让我的灵魂作一次自然的蝉蜕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诗歌是重回宁静后的冷却和沉积”,这句话说得很好。其实诗歌的类型不是单一的。固然是有那些以激情取胜的诗,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更多时候,诗歌是以一种审视的状态存在着的。因为审视,我们就能够看到原先的自己的轮廓,就像作者说的,它就如同一个蝉蜕。当蜕变后的自己看蜕变以前的自己的时候,你对这个自己的描述,会比当初更客观、更透彻、更鲜活。而很多时候,不止是对于自己,还包括以前的自己对于所有事情的态度。当蜕变之后,态度转变;以目下的态度反观以往的态度,往往就能得出一些更为重要的结论。这就是为文的精义所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0#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3:58 | 只看该作者
一针一线缝制江南——读凡墨的《诗歌的江南(外两首)》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我对这篇文字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诗性的思维。所谓入乡随俗。当你进入到作者的语境中的时候,你也会有作者一样的思维。他理性你也理性,他激昂你也激昂,他诗化你也诗化。我们通常将这种状况,称之为“引人入胜”。而在这一点上,作者已经修炼地炉火纯青了。而在这引人入胜的过程中,作者是以自己与原作者的隔空对话作为情境的。其中不露痕迹地插入诸多原文中的句子,这其实都是为了让读者产生更为直观与强烈的代入感。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字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其中语势上的、逻辑上的、意象上的连接和补充,都做得十分缜密。而在这当中,还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者对于传统的评述体系的升级。传统当中,或者说更稚嫩的写法中,评论和叙述的泾渭,常常是相对分明的。而此作则是更多地打破了这种界限,无论评述,都着重展示文字强烈的诗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蜀ICP备19022558号 )

GMT+8, 2024-5-14 23:51 , Processed in 0.0632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