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查看: 217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陕西寒山石:门外悟诗(1-7)

[复制链接]

74

主题

275

帖子

129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98
精华
6
微币
5784
威望
0
金钱
993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2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20-8-31 14:30 编辑

门外悟诗(1):诗之奇巧
文/寒山石



     所谓“奇”,乃思维之奇,即奇思。稀奇、罕见,以奇思妙想,言人之所未言。只有出奇不意,方可出奇制胜。如果落入俗套,则不足为奇。所以,新奇是诗歌的灵魂。文章最忌随人后。写诗,就要忌陈腐、忌陈词滥调、忌拾人牙慧、忌炒人剩饭。好诗总以其新奇、乃至神奇,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惊奇。不能引发惊奇,多半不是好诗。但出奇,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新奇与奇妙,不是令人不知所云的离奇与奇怪。

    所谓“巧”,乃表达之巧,即技巧或技法、技能。技巧就是基本方法的灵巧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诗歌说到底就是语言的艺术,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与文学样式,体现的是诗人操纵语言的能力和实力。诗人只有对日常语言加以“重组”、“改造”乃至“破坏”,如艾略特所讲“扭断语法的脖子”,才能使日常语言成为诗的语言。诗的语言就要讲究一个“巧”字,精巧、奇巧、灵巧,巧夺天工而浑然不见痕迹。其与天赋有关,更来自长期创作实践的勤学苦练,正所谓熟能生巧。技巧是内在个性与才情的体现,不是玩小聪明。要适巧,不可弄巧成拙。

    当然,创意之奇、表达之巧,都要以生活为根基。生活、创意、技巧是诗歌乃至一切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需的三个条件。生活积淀是创意之源泉,创意或灵感不过是生活积累的瞬间生成。创意奇妙是表达之关键,没有创意,就没有价值。表达巧妙是实现创意之基本路径,没有巧妙的表达,必然了无诗意。
                                                                       2016年9月6日



评分

参与人数 4微币 +40 收起 理由
山水之间 + 10
幽兰 + 10 赞一个!
鼎立 + 10
墨林 + 10

查看全部评分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75

帖子

129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98
精华
6
微币
5784
威望
0
金钱
993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2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1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20-8-31 14:37 编辑

门外悟诗(2):诗之平淡
文/寒山石


    “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平淡乃诗之至高境界,夺人魂魄、流传千古的诗句,几乎莫不芙蓉出水、语出平淡。故清人薛雪《一瓢诗话》云:“古人作诗,到平淡处,今人吟绎不尽,是陶熔气质,消尽渣滓,纯是清真蕴藉,造峰极顶事也。”好一个“造峰极顶”,卓然而在,当无可比肩。

    平淡之“平”,不是平易。有道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同样,“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惟其难,自不易,更难工。也不是平常。所谓平淡,是“一见平平,渐看渐佳”,如品香茗,初品似乎无味,饮过唇齿留香,朴素真淳,韵味悠长,“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是为平淡之中蕴藏深味,或曰“无味之味,乃为至味”。更不是平庸。当于平淡之中见神奇之美,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洗尽铅华,“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琦”,炉火纯青,令人拍案。

   平淡之“淡”,不是寡淡。应于朴实中见华丽,平淡中见纤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不是浅淡。诗断不可浮泛浅显、了无诗意,如当下一些人随便凑几句、敲个回车键分行便称之为诗。这是扯淡,不是平淡。所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若无高旷胸次、高远志向、高洁心灵、高妙心法,恐难“素处以默,妙机其微”,而得此佳境。更不是黯淡。当于简淡、素淡、雅淡中光彩四射、粲然夺目,故其“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古人讲,“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绚丽中来,落其华芳,然后可早平淡之境”,超越浓烈,回归本真。追求平淡、臻于平淡是一个“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过程,是浓后之淡,是返璞归真。如陆放翁所言:“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苏轼亦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从纤浓抵朴素,由绚烂达平淡,既为创作走向成熟之必然规律,亦为检验境界提升与否之重要标尺。

   当然,“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从美学角度看,“错采镂金”与“芙蓉出水”、“华丽繁复”与“平淡素净”两种美感矛盾统一,各有千秋,且“相济有功”。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窃以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乃诗之至高之境、至崇之美。

                        20191120

门外悟诗(3):诗之创作
文/寒山石


    对于诗爱者而言,如何写诗?这似乎是一个博大精深、探究难尽的永恒话题。虽见仁见智,然万物归宗,总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遵循的。笔者以为,写诗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做到三关四真”。

    “一个核心”就是“诗中有我”。“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随园诗话》中云:“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自恃很用之病多;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诗是诗人主体生命的独特抒写和艺术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是诗人用热血和灵魂点燃的精神火炬,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深刻体验、浓烈情感和丰沛思想,展现着自我的诗歌智性、诗情才意和鲜明风格。毕竟,诗是诗人用自己生命、人格和才情、学养孕育的孩子,带着自己情感的血、灵魂的肉、精神的骨,是鲜活的“这一个”。所以,无论是王国维所言“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都“我在其中”,蕴含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我则生,无我则死。有我,才有个性;没有了个性,就没有了生命。因此,清人张问陶有言:“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

    “三关”就是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有我”不是“唯我”,“个性”不是“个体”。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切艺术包括诗的生命都在于个性的蓬勃张扬;但另一方面,个性离不开共性,离开了共性就无所谓打动人心的共鸣。换言之,共性的激流因个性的自由飞扬而波澜壮阔,个性的浪花只有融入共性的江河才能得以永生。所以,必须在对自然万物的神往好奇中激发思绪、在对社会万象的洞幽察微中触动灵魂、在对人生体悟的浓缩积淀中唤醒情感,把时代的精神图谱和外在的浪涛拍岸,化为内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诗意律动,在见证与担当、享受与发现、历练与体悟的同时,以精炼精美的精品力作璀璨诗歌的星空。决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囿于个体的狭小天地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偏狭地去抒写谁也看不懂的个体情感,远离大众、脱离大众,也失去大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经典古训,也是诗人的使命担当,更是创作之本。诗人必须既有丰盈的才情气质和精湛的艺术素养,又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厚重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济世情怀,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大众的理性观照有机统一。只有实现个体创作私密性与受众需求公共性、可沟通性的并举,做到小我与大我的灵魂架通、交相共融,才能创作出个性与共性浑然一体的上乘之作。

   “四真”即有“真情实感、真积力久、真知灼见、真才实学”。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说诗必须是客观现实与个体心灵击撞迸发的火花,是从自己的胸中流淌到笔端的,“一切诗语皆情语”,不能无病呻吟。不能感动自己,就不能感动读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因诗而显高贵,诗因情方能流传。所谓“真积力久”,就是说要下真功夫、持久地日积月累,“一分神来,九分汗下”。没有恒心、毅力,不经过千锤百炼,不经过一个洗尽铅华、精益求精的过程,幻想“一经创作,万人传唱”,那是千方夜谭。所谓“真知灼见”,就是说要“意必己出”“意新语工”,以独特的语言、风格抒发出自己独到的情感和思想。所谓“真才实学”,就是要力戒浮躁、力戒浮名,夯实创作功底,练就真本事。耐得寂寞,自有芳华。只可惜不少人置身于这个热闹的世界,虚掷才华,浪得虚名。惟有在寂寞中前行,才能攀上风光无限的诗峰。
   概言之,“诗中有我”则自成卓然独立的一道风景,做到“三关”就拥有激发创作的活水源头,力求“四真”则可锻就潇洒自如的灵动笔锋。
                                 20191126


门外悟诗(4):诗之达诂
陕西/寒山石


    “诗无达诂”之论流传已久且广矣,似成定论。然笔者以为不可一概而论。诗作者断不能以之为由罔顾读者、故弄玄虚,当力求由内及外,引爆共鸣,使读者能够“达诂”;诗读者断不能以之为由断章取义、臆想曲解,当力求由外及内,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在多样化的路径探秘中实现“达诂”。诗人之由内及外,是为了叩出生命的回响;读者之由外及内,是为了再造精神的寓所。

     从创作的角度讲,尽管诗歌自身具有的含蓄美和由此带来的无限丰富性和模糊性,为诗歌创作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但诗人个体创作的精确性、指向性无疑是鲜明的,诗人传递的信息应当是以尽可能实现“达诂”为目标的。个中的道理很简单,创作不是个人自我言说的私密,而是让读者看的,是从自我的心灵出发,以诗歌为舟驶达读者之心海,激发共鸣,用一颗心感染更多的心,而不能因似懂非懂或不知所云搁浅于作者和读者之间,更不能困于自我陶醉的港湾没有启航,在形单影只中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无疑,诗歌创作应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直白为含蓄,但诗之含蓄不是艰涩、隐晦不是隐秘、内敛不是内藏。好诗是直达读者心灵的,是诗人点燃的火炬,以照亮和引领读者的旅程。遗憾的是,在这个随便敲个回车键就以为是诗歌的网络时代,写诗的人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打动人心的诗作却少之又少,这正是缘于诗人拒绝了读者,导致读者离开了诗人。那些自以为是、自鸣得意的诗人在自身与读者之间自扎篱笆、自掘鸿沟,陷入云遮雾罩的艰涩泥沼,以故作高深且自诩为标新立异的“人为阻隔”,造成实现“达诂”的最大障碍。在此,需要正告那些总认为读者鉴赏水平差而高高在上的所谓“曲高和寡论”者,诗之优劣的评判权在读者手中,而不在作者的自我感觉良好,更不是找几个所谓的专家名人来有意吹捧。吹尽黄沙始到金。真正流传的精品都是读者“拣”出来的,不是专家名人“捧”出来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别想用一堆垃圾糊弄眼睛雪亮的大众。

    从鉴赏的角度讲,一般而言,因读者个体学识、素养、经历、领悟、喜好等等多重因素导致的差异性,带来解读的多样性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而决定了“诗无达诂”现象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正所谓“笔下未必有,读之未必无”。正基于此,“诗无达诂”是一切艺术包括诗歌鉴赏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这一美学原则强调的核心是对文本的解读不是唯一的,更不能机械呆板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泥于字面,死于句下。诗之创作,妙在“可言、不可言之间”;诗之鉴赏,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清人沈德潜说得好:“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况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一方面,要“入乎其内”,识其本真、得其精髓,求得“意味自出”,做到“达诂”。如若不能“达诂”,那就需要不断提高个体的诗学修养和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出乎其外”,卓然而立、独享其乐,求得“各有会心”,实现“无达诂”。因为诗歌鉴赏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而是一个融入生命体验实现再创造的过程,读者在鉴赏中以文本为基石再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看到了文本中未必写到的、而他却能够领悟到的一切,从而挖掘、拓展、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和意蕴,在“达诂”中实现了“诗无达诂”的丰富多彩。但不能以“诗无达诂”即解读的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为由,随意、任意解读或肢解,生拉硬扯、无中生有,捕风系影、主观臆想。因此,“入乎其内”,方可于确定性的“可解”中求得精准“正解”;“出乎其外”,方可于多样性的“不可解”中则获取独到“见解”。

   诗歌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灵魂架构与互通的桥梁。从一定意义上讲,好诗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创作,既要“我手写我心”,更要以一颗心去打动另一颗心,寻觅自己的精神知音;鉴赏,既要以一颗心去发现另一颗心,更要“我眼找我心”,融入主体的生命观照。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诗人个性化创作与读者多样化鉴赏二者之间的高度切合。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活力与生命力之所在。



诗之锤炼

文/寒山石


诗是语言的艺术。宋代王安石就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即“诗性语言”,确是以微言大义,揭示了诗之本质。的确,不管诗人的生命体验多么深刻与独特,它们必须最终以诗之语言来沉淀、凝结和呈现。故欲以字字珠玑之诗而状世间万态之丰,达诗之绝佳妙境,也就离不开锤炼。


诗之锤炼,当往“简处”炼,以求精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把艺术领域内的简单性法则叫做“节省律”,就是要求以最少的元素材料和最经济的表现形式来达到最大的艺术容量,这同样是诗歌语言美学要遵循的重要规则之一。刘勰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尽管这个“减法原则”适于各种文体,但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明代文学家苏伯蘅就说:“言之精者谓之文,诗又文之精者也。”精言为文,精文成诗。诗是浓缩的精华,精炼是诗之基础。事实上,在人类几千年诗之长河的大浪淘沙中,能够广为传诵的,往往也正是那些最为简练而又直击灵魂的诗句。精炼是诗之第一要务,一个诗人穷其一生也应是在追求其最精炼的表达,务当用最简洁、最准确、最弹性的语言传达最博大的信息、呈现最丰富的内涵,此正所谓“言约意丰”、“言约旨远”也。


诗之锤炼,当往“美处”炼,以求画面美。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之中,诗与画可谓两颗耀眼的明珠,既分道而行,又交相呼应,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诱人魅力。其中诗中画境,更是诗人对或雄浑壮丽、高远辽阔,或幽清明净、恬静安谧,或淳朴自然、清远含蓄等等唯美意境的追求,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如唐代诗人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瑰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淡优美等,营造出了一种使人如临其境的独特之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单看诗篇题目“春、江、花、月、夜”,只五个字,就五种景象交织,令人心驰神往,更别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现代诗人卞之琳那首简练而隽永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中塑造的画面,令人不愿走出,只想停驻在那至美的诗意中。故锤炼诗家之语,亦当用画家之艺,使人们陶醉在那最美的画面里,惟愿长醉不醒。


诗之锤炼,当往“常处”炼,以求清淡美。诗人艾青在《诗论》讲:“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如李白《静夜思》就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当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无愧乎千古绝唱,尤其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流传极广、影响至深。明人胡应麟就评这首诗“妙绝古今”,并言“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平实无华,浑然天成,写出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浩瀚与雄浑气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被人们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此寻常字眼、清淡之诗,其实并非“无意于工”,而是清人张问陶所讲“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一句中“百炼工纯”之境也。“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诗的平淡美,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更高级的美,故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并感叹“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是需要诗人费一番锤炼功夫的。


诗之锤炼,当往“绝处”炼,以求奇妙美。诗之美,美在奇妙,美在化陈为奇、用常得奇。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夸张之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比喻之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思之奇等等,无不因奇而胜、出奇制胜。台湾女诗人夏宇《甜蜜的复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以耐人寻味的奇特比拟,将俗世生活中的爱恨情仇,表之以独特的感受,形之于新异的语言,这就产生了令人终生痛彻心扉的缠绵与动人之美。因此,拨动人心的诗,必有奇思妙想。故写诗最忌平淡无奇。奇在诗在,奇去诗亡。这里的“奇”,就是奇特的艺术构思、奇特的艺术手法、奇特的思想感悟、奇特的情感体验、奇特的理趣发现等等。当然,出奇不是离奇、新奇不是猎奇、奇特不是奇怪。“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出乎常理之外,有神来之笔;合乎情理之中,如水到渠成。锤炼诗之奇美、奇巧、奇崛,断不可陷入贪奇求怪之地。故苏轼有云:“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对此“病”当不可不慎不戒。


诗之锤炼,当往“活处”炼,以求灵动美。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然正如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所说:“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夫活,亦在乎诗眼而已。”其中所谓“往死处炼”,就是只追求字句的修饰和雕琢,为炼句而炼句,概不足取;所谓“往活处炼”,就是既要练字、炼句,更要炼意、炼精神。一“眼”点亮,全诗皆靓;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得精彩:“作诗要健字撑柱,要活字斡旋。……撑柱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一个“绿”字让“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千古美谈的炼字名句;杜甫《送蔡希鲁都尉》中“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一“轻”一“急”、一“过”一“呼”,何其传神;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之上句用“淡”,下句用“滴”,乃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之字。由此可见,“一字得力,通首光彩”;一字用好,全诗皆活。正如明末贺贻孙在《诗筏》中所说;“炼字炼句,诗家小乘,然出自名手,皆臻化境。盖名手炼句如掷杖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譬,能使全诗皆奇。若炼一句只是一句,炼一字只是一字,非诗人也。”


锤炼是写诗的基本功,向何处炼则是锤炼的方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诗之锤炼欲达“非常之观”,恐亦“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020年4月9日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75

帖子

129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98
精华
6
微币
5784
威望
0
金钱
993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2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1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20-8-31 14:40 编辑

门外悟诗(6):诗之气场
文/寒山石

   

气场之于人,是其自身内在散发出的、令人折服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展示的是一个人独具的个性魅力。一个有气场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力量强大的人。气场之于诗,是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一种精神的张力场、审美的张力场。一首有气场的诗,一定是充满内在穿透力和震撼力的诗。

诗是生命的呼吸。一呼一吸之间呈现的,就是诗歌之“气”。这是诗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冲击力、诗作的情感和语言的感染力由内而外的迸发与辐射。气场的大小,不只体现诗人的才艺,更体现诗人的格局、情怀、境界。气与诗之间,隔着一个诗人。诗人是气的携带者,是诗的孵化者。诗人的气场,是诗人的禀赋、气质、思想、情感、才学、胆识、技巧等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是诗人通过诗作呈现出来的风格和气韵。我相信,诗人的气场有多大,诗歌的水准就有多高;诗人的气场有多久,诗人的脚步就能走多远。一旦丧失了气场,诗人的创作生命就会戛然而止或几近衰亡。

古人早就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见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进一步将“文气说”发展成为了“养气说”,指出:“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骋。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意思是说: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气质是相配合的,文辞和风格也是统一的。对诗人而言,“气”是诗内在贯通的气脉,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气势,是饱满而生动的气韵,是个性张扬的气度。因此,诗之气场是诗人精神气质、个性才能的外在展现。诗人之气与诗之气、诗之情浑然一体。气如同缭绕于山间的云雾,蕴藏在诗人的灵魂中,并通过诗人的作品散发出来,进而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诗之气,有磅礴之大气,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禅意之静气,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凛然之正气,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有悲慨之壮气,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有哲思之灵气,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林林总总的气,都是人间正气,是向上向善的力量,是至美至纯的境界,是直抵读者灵魂激发的共鸣。

诗是对心与魂的灵性写照与精致外化。诗人的气质不同,展示气场的方式和风格就迥异。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幽寂静穆,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这种独有的气场,弥漫于历史的长河中历久不衰,足见:一个杰出的诗人,之所以能够立起一座诗的高峰,巍然于诗坛,就在于他的个体生命之中,拥有一个强大的、超乎寻常的能量场,并因此而放射出精神的辉光,如星座璀璨于千年诗空。

诗人之气,既有先天赋予的内在潜质,故“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又有后天磨练的外在因素,故“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致”。北宋大散文家苏轼有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弟苏澈也讲:“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没有先天的禀赋,充其量是个三流的“小诗匠”;没有后天的修为,就难以成为卓然独立“大诗人”。只有当二者都具备时,才能成就“独特的这一个”,才会形成其别树一帜的典型气质,进而生成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气场。因此,认识自己,是进行诗之创作的前提;历练自己,是提升诗之境界的根本。

对一个人来讲,有气则生,气弱则衰,无气则亡。对于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气场的诗作总是激荡着历史之气、想象之气、深邃之气、人文之气、灵性之气,总是以魔法手指弹拨着欣赏者的心弦,诉说着气韵的延绵,给人带来的美妙、奇妙、绝妙的感受,历久弥新。

                                    
                                                            2020年7月28日


门外悟诗(7):诗之鉴赏
陕西/寒山石


诗歌鉴赏是人们在阅读诗歌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个人以为,诗歌鉴赏应注重以下“五点”:

首先,素养奠定基本点。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言约而意丰”的语言艺术。何况,诗贵深曲,往往语近意遥,含吐不露。对读者而言,诗的本意,没有注释,需要体味;诗人创作时的心态,我们只能揣摩;诗的语言,又需要“涵泳”,正所谓“诗如禅机、在于参悟”。因此,具备一定的素养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条件。提高诗歌鉴赏的素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语感。读者缺乏语感则很难欣赏诗中细微的妙处。同时,诗歌鉴赏的实践经验也很重要,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外,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和修养。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陆游诗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诗如此,赏诗亦然。

其次,真情架通共鸣点。诗歌是最美妙、最难忘、最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古人云,“诗缘情”,诗者不过“情景两端”,且“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诗而高贵,诗因情而流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清人张问陶亦云:“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列夫·托尔斯泰说得更是明白:“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写诗,就是在感动自己的同时,用一颗心去感动另一颗心;读诗,就是用一颗心去发现另一颗心,并为之感动,从而使诗的感情与读者的感情取得某种一致性,这就是共鸣。诗通过赢得共鸣去实现它的价值,读者通过共鸣而获得诗意诗趣。不仅如此,有灵魂的阅读者总是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

第三,想象拓宽空间点。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曾作了形象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所说的神思,就是想象力。写诗和赏诗,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说:“想象是写诗才能和鉴赏诗才能这二者的根源。”因此,鉴赏者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会诗歌的内蕴,陶冶在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尽情地、自由地展翅飞翔。对此,著名诗人戴望舒曾说过,诗歌是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东西,缺乏想象力是难以从诗歌欣赏中得到美的感受的。 可见,诗歌鉴赏者有没有想象力,能不能“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实际上也就是有没有艺术眼光的问题。

第四,慧眼发现闪光点。一首诗歌的闪光点,也就是诗眼。近现代作家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讲得很是简洁明了:“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它是一首诗的灵气之所在。诗歌鉴赏,只有抓住诗眼,方能领悟生动传神之妙、机智无限之趣、激荡人心之情、醍醐灌顶之理。发现诗眼即闪光点的方法:一是从形象分析中发现。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二是从遣词造句中发现。要准确理解有关词句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以及关键字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三是从表达技巧上发现。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四是从思想内涵上发现。要把握诗作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和人生意义。

第五,创造成就升华点。古代作家非常强调“能自树立”“意新语工”,强调“人未尝言之自我言之”。英国著名诗人塞缪尔•约翰逊认为:“诗歌的灵魂在于创新,即创造出使人意想不到、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诗歌鉴赏同样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巴尔扎克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 诗的内涵愈大、内蕴愈强,则可创造的空间就愈多。当然,诗歌鉴赏的创造性不等于诗歌鉴赏的“臆想性”。《姜斋诗话》云:“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想象的广阔性正来源于诗歌形象的确定性。准确的鉴赏先要理解诗人的“一致之思”,再旁及其他;先把握言中之意,再领会言外之意;先入乎其中,再出乎其外。

以上五点,其中创造最为重要。在任何鉴赏实践中,鉴赏者都必须是一个在场者,一个有心灵体温的人,一个深邃地理解了作诗人和诗歌作品的对话者,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所以,鉴赏不仅仅是一种阐释,它更是一种再创作,一种创新,是一种能“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的创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dfb7a01030jtj.html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75

帖子

129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98
精华
6
微币
5784
威望
0
金钱
993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2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15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20-8-31 14:40 编辑

门外悟诗(8):待定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9

主题

8016

帖子

13万

积分

中微编委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31658
精华
4
微币
190998
威望
15
金钱
123572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07-3-24
在线时间
41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0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

5#
发表于 2019-11-27 19:05 | 只看该作者
提上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7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530
精华
5
微币
93316
威望
1
金钱
23028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8-2-25
在线时间
186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12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

QQ
6#
发表于 2019-11-28 12:0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了!收藏,慢慢学习消化。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4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4070
精华
7
微币
196912
威望
8
金钱
126654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3-12-3
在线时间
167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0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

7#
发表于 2019-11-28 13:36 | 只看该作者
寒山石老师辛苦了!俺收藏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中微副主编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9961
精华
6
微币
164739
威望
5
金钱
27688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7-5-2
在线时间
159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15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

8#
发表于 2019-11-28 17: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微诗指南,感谢老师分享宝藏,必须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3

主题

4万

帖子

120万

积分

中国微型诗副社长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07708
精华
30
微币
1272615
威望
20
金钱
1161878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30
在线时间
229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0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

9#
发表于 2019-11-28 18:25 | 只看该作者
收藏,慢慢消化学子,山石老师辛苦了
微型诗观:微而不轻,字少意深,清新蕴含,张力无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3

主题

4万

帖子

120万

积分

中国微型诗副社长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07708
精华
30
微币
1272615
威望
20
金钱
1161878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30
在线时间
229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4-20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

10#
发表于 2019-11-28 18:25 | 只看该作者
收藏,慢慢消化学子,山石老师辛苦了
微型诗观:微而不轻,字少意深,清新蕴含,张力无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蜀ICP备19022558号 )

GMT+8, 2024-4-20 17:15 , Processed in 0.0695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