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查看: 70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论诗的远譬美

[复制链接]

217

主题

3334

帖子

8276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276
精华
1
微币
27631
威望
0
金钱
4937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6-6-16
在线时间
91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3-2-15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比喻,是诗苑中一束美丽的鲜花。朱自清先生在《古诗的进步》一文中,把比喻之花分为两类:一类叫“远取譬”,一类叫“近取譬”。
  他说:“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其中远取譬是作者“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得到两头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的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些关系组织成诗,所谓‘最经济的’,就是将一些联络的字句省掉,让读者运用本人的想像力搭起桥来。没有看惯的只觉得一盘散沙,但真实不是沙,是无机体。”朱自清提出了诗的“远取譬”,且把它作为古诗的一大进步,予以肯定,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对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我国的诗歌历来注重比喻一格。但多是所谓“近取譬”。这类近取譬,讲究材料与材料的类似,即通常所说的喻体于本体的类似,而且次要是强调形似。否则,不宜作喻。正如留勰所说的“此类虽繁,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①(《文心雕龙》)因概说,这类“近取譬”,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优美的笼统,如:“芙蓉如画柳如眉”,“霜叶红于二月花”,“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等,都是千古绝唱。
  但是由于近取譬的手法一定要求有某种“形似”的事物,才能比喻,工夫长了,则容易形成撞车或雷同景象。由于某一事物的方式和表现特征总是有限的,你彼我此,反来复去,就难免反复。比如月光,普通总是脱不开“如水,如银,如霜”之类的比喻。俗话说:“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赋,第二个是蠢材。”比喻的反复,是诗歌创作的大忌。于是,有作为、肯考虑的诗人,就留意冲破只求事物“形似”的近取譬方法,而深化到“神似”的广阔天地里,去开采,发掘,捕捉了,这就出现了“远取譬”景象。相比之下,这种比喻方法要求诗人必须更富于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英国15世纪的哲学家霍布斯说:“有时分,事物之间的类似的地方是常人观察不到的;谁能观察到,人家就说他‘聪明’。‘聪明’在这里指‘擅长想像’。”由于远取譬不象近取譬那样,可以把两种材料拿来作直接地比较,以求其类似点,而是往往把表象上距离很远的两种事物,经过笼统思想的方法,在内涵上进行剖析比较,即如上朱自清所说,进而铸成鲜活的比喻,创造出生动的笼统。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有一写荷香的名句:“和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可谓远取譬的典范。句中把“荷香”与“歌声”相比,似觉不伦不类。但作者舍其“不同”而取其“同”——“缕缕”、“渺茫”。进而化嗅觉笼统为听觉笼统,果然美好,它实践上也是诗。诗歌中的远距离比喻,就更普遍了,然尤以古诗为多。比如“希望”这个笼统的意念,臧克家说:“希望是乌云缝里的一缕太阳,是病人眼中最后的灵光。”(《生活》)“希望”和“太阳”相去甚远,和“灵光”也没有什么关系,但诗人运用远取譬手腕搭起桥梁,经过感觉的挪移,化意觉为视觉,延长了二者的关系,因此显得具体笼统。艾青的新作《希望》更是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远取譬手法。“梦的老朋友/象窗外的小鸟/幻想的姊妹/象天上的流云/原是本人的影子/象河边的蝴蝶/却老在面前既狡猾而美丽/象光一样有形/你上去,她就飞/象风一样不安/你不理她,她撵你/她和你之间/她永远伴随着你/一直有距离/不断到你中止呼吸”。
  同样,本体“希望”是有形的,空泛的,笼统的,但喻体呢,有的有形体,有的有颜色,有的会跑,有的会飞。诗人一连气用了八个比喻,后六个都属“远取譬”:希望象影子引人前进,象光给人巨大的能量,象风促人扬帆,象小鸟、流云、蝴蝶般美丽诱人。这六个喻体,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盘散沙,但真实不是沙,是无机体”。它们从不同的侧面铸成了“希望”——这么一个新警活泼的优美笼统。于是,“希望”变得可视,可感,可触了。这样,“希望”的由虚到实,由笼统到立体,正是远取譬之所致。试想,若仅取近譬,从意念到意念,那艺术效果恐怕就差多了。古诗中此类例子甚多,这里就不再繁衍析举了。
  其实,不唯形似而重神似的远取譬方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见用。比如,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春风(有形)和剪刀(有形),西湖(客物)和西子(人物),从“形”上很难看出它们有什么类似之处,但诗人偏偏这么落想天外地作喻,而皆成佳句。个中奥妙不难意会。再如李贺《天上谣》云:“银浦流云学水声。”句中把流云比作水声,这“流云”和“水声”,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流云怎样能发声呢?原来诗人是把流云从远处去联想,去发掘(任何比喻都离不开联想),于是,流云仿佛也能发声了。这也是一种“远取譬”。就是写弦月的也有不少跳出船、梳、弓、剪刀之类比喻的。且看吕本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要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聚会是几时?

  这下片中的“暂满还亏”的比喻,就跳出了摹形的窠臼,很富新意,其中喻弦月的“亏”和本体人儿的“离”极“似”,是所谓神似。
  普通说来,“近取譬”方法,是多从“形似”上落笔,而“远取譬”方法,则次要是从神似上运筹。比较而言,各有短长。前者往往能表现得唯妙唯肖,生动逼真;后者常常显得委婉曲折,新奇警人。但近取譬求形似,有一定局限性,易流于表面,弄不好还起不到比喻的作用。听说东晋诗人谢安居家,一次“与儿女讲论作文,俄而雪骤下,公怅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若可拟。’风起,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②盐粒和雪粒均系白色固体,形太“似”,因此不如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的比喻好。虽然柳絮之于雪,也属近取譬,但它毕竟较盐“远”一点。所以说,太“近”了,太似了,也不好。而远取譬呢,弄不准,也往往容易晦涩,笼统模糊。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比喻要妥帖,即刘勰所谓的“切至为贵”。
  切至,是一条重要的审美准绳,不管你取譬形似,还是神似,抑或形神兼备,但都必须“似”。这一点是不能有违的。“似”,才能切至;否则不足取。对此,近取譬不待说。远取譬呢,在本体喻体之间也要找出“似”来——类似点,即朱自清所说的要在“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有了这个“同”,才能使“不伦不类”的两种事物胶合在一同,而成为“无机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切至”一段话时的前后还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屿心,或譬于事。”③就是说,比喻手法在慑于的事物上没有一定:有的比声响,有的比形貌,有的比心思,有的比事物,总之是“拟容取心,断辞必敢”。④刘勰认为,取譬的范围是很宽的,诗人竟可凭其慧心慧眼从事物的内部方式(拟容)和内在性质(取心)上,去发现彼此的类似点,去英勇的比喻。为此,他一连气举了好多诗例,加以阐明,其中有取譬于同类,也有取譬于异类的;有拟容的,即取譬于表面特征的,也有“取心”的,即取譬于内在特性的。但都符合“切至”这一审美准绳。比如贾谊《鹏赋》的句子:“祸之与福,何异xx?”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祸与福相连系,同绳索绞在一同有什么区别?刘氏说“此物比理者也”。这是以实比虚,亦即刘所说的“取心”比法——取譬于内在的特性,当属远取譬,其间就有类似点。祸与福在很多情况下是紧密相连的,故有“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说;xx,是用三股紧密绞合打成的绳索。这祸与福同三股绳索之间的类似点就是:联系紧。正由于有了这个类似点,所以用xx来比喻祸福关系,就“切至”了,这么一比,不但把笼统的道理具象化了,而且还有一点辩证法的滋味呢。王褒的《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⑤此以声比心。箫声优柔平和象慈父爱抚儿子一样。这是用声响比用心,化听觉笼统为感觉笼统,属“取心”比法。
  再如灵隐僧诗:“归期似夜长难晓,别梦如秋远更清。”句中也用了远取譬手法。归期和夜本不相关,但它们有一类似点:长。游子思乡,夜不成寐,因不寐而倍觉夜长,因夜长而思乡之心愈切。别梦和秋,表面更有关系,但彼此也有疑点类似:清。久别家园,梦魂萦绕,工夫愈长,别梦愈多,梦境也就愈加清晰,所以有“清梦”之谓;秋,风物潇洒,天郎气清,因此有“清秋”之称。清梦,清秋,再者个意义上就显得有点“切至”了。异样,上例中的“荷香”和“歌声”的类似点是:“缕缕”,“渺茫”,断断续续。“春风”和“剪刀”的类似点是:都能把柳叶“裁”得匀整美丽,井井有条。所以,它们都符合“切至”的准绳。
  我甚至认为,远取譬,更难臻于“切至”,所以也尤应留意“切至”。这是由于,“远取譬”把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距离拉得大,又多不是同类事物,不可能如近取譬可以直接从“形”上作比较以求“似”;而是需求透过一些杂异的景象由表及里地去求“似”,因此它往往难以把握。这“神”的某一点,如果不“似”,或不鲜明,不贴切,就势必影响致使破坏诗的美学效果。这里,我想起了李钢发在《星星》诗刊上的《一部小说的完成》一诗,这首诗的比喻,有人把它归于远取譬之类,并大加赞赏。我觉得,从诗的全体看,它的构思很新巧,但其中有的比喻欠“切至”,因此对原诗的诗美有所破坏。比如诗中有这么几句:“火车抽着烟斗/不断地修正一部繁杂的小说/在每一个小站停下/匆匆地/删除那些多余的章节”。
  显然,作者是把小站下车的旅客比作“删除”的“多余的章节”,喻体和本体的距离不算近。但是,所谓“删除”的“多余的”,就是在文章中无用的不需求的,而到站应该下车的乘客与那删掉的不应该要的“章节”之间,有什么内在的“神似”之处?因此我无论如何不能赞成这样的所谓远取譬,它使人看了心里别扭,不快。虽然美感不等于快感,但美感总是伴随着快感,并经过快感来完成的呀。
  末了特地提及一下,前些时出现的所谓朦胧诗,在手法上有些大量地运用了“远取譬”,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有的类似点不明确,取譬不“切至”,因此人道是意境含混,笼统模糊,从艺术美学上总结,这其中是有教训可记取的。
  刘勰说:“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文心雕龙。)夸张得有节制,修饰得不歪曲,可谓美也。比喻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说,远取譬也应如近取譬一样,党仪“切至为贵”。“切至”,是一切艺术所必须遵照的一项重要审美准绳。切至,则美;反之,则不美。难道不是吗?

  
注释:
①③④⑤《文心雕龙》第211、212页,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北京。
②引自《世说新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493

帖子

1335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1335
精华
0
微币
4320
威望
0
金钱
842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6-10-3
在线时间
21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3-9-2
沙发
发表于 2016-11-7 18:1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27
精华
0
微币
-40
威望
0
金钱
-8
日志
2
相册
1
注册时间
2016-1-12
在线时间
97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10-21
QQ
板凳
发表于 2016-11-7 22:24 | 只看该作者
  注明一下出处,最好。欣赏
微诗,贵在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7

主题

7297

帖子

2万

积分

中微编委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6617
精华
5
微币
76493
威望
5
金钱
19280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6-4-20
在线时间
1275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12-25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

地板
发表于 2016-11-9 14: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山人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836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12710
精华
6
微币
35956
威望
0
金钱
6844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5-8-23
在线时间
25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1-31

活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

5#
发表于 2016-11-14 15: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52

帖子

4398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4398
精华
0
微币
11994
威望
0
金钱
274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5-7-15
在线时间
57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10-29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

6#
发表于 2016-11-15 0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诗韵 于 2016-11-15 10:10 编辑
木似水 发表于 2016-11-7 18:16
对不起老师,和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可谓远取譬的典范。上中学的时候老 ...

我道认为 有此修辞方法都是并用的,它不单一,因为它们之间本就有共通之处。 有时候,比喻与拟人并用更出彩,象征与意象并用更生辉,举例的比喻与通感都说得通,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主题

3334

帖子

8276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276
精华
1
微币
27631
威望
0
金钱
4937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6-6-16
在线时间
91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3-2-15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

7#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23: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舍近 求远,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蜀ICP备19022558号 )

GMT+8, 2024-4-29 15:57 , Processed in 0.0615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