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皇闻晖 于 2020-6-5 13:48 编辑
逃不出的这一场清明雨殇 文/云想衣
大山弄丢了 鸟鸣 老屋弄丢了 炊烟 云低眸 弄丢了才养肥的雨
<黄棘读诗>
记得最早读衣衣的作品是在中国微型诗网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写的有关梦的系列微型诗。围绕着梦,诗人把它写成了一个系列,以微型诗的诗歌体裁为读者呈现了各种各样的梦,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这种以一个特定的事物为书写对象而展开的表达方式,跟美国诗人斯蒂文斯的诗《观察乌鸦的十三种方式》有点相似,这样的诗需要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和领悟,甚至深入诗人深入文本去解读,才能读出诗人的意图和情感变化。 抛开梦系列微型诗,衣衣的其他微型诗并没有给我很强烈的感受,直到今天读到了这首《逃不出的这一场清明雨殇》,我不得不改变原先的看法。我一直认为一首诗好与不好,主要还是看文本,也就是诗本身,诗写的不好,读者便没有进一步解读的欲望,因为对于读者而言诗好与不好在于读诗过程中这首诗所能带来的触动。衣衣的这首微型诗确实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与以往的清明诗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首先,从诗题《逃不出的这一场清明雨殇》便引起了我的好奇。一般通过题目,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一首诗的题目,特别是微型诗,若一开始就已经告诉读者要如何进入这首诗,那绝对是一首好诗。记得塞琪•科恩在他的文章《如何给诗歌取一个题目? 》中有提到:泰斯▪加拉赫曾经把一个成功的诗题比喻为一个在诗上飞翔的风筝。我个人也是非常认可的,好的题目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可以让读者有进一步去解读这首诗的欲望。同样是《如何给诗歌取一个题目? 》这篇文章中,塞琪•科恩引用的保兰▪彼得森的观点:“诗的题目,最好像一束光,照亮着这首诗前进的道路。最好,诗的题目的声音能够在整首诗中贯穿着,处处都能听到它的回响。”我觉得,衣衣的这首诗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诗人借助“弄丢了”这个词组,采用层层递进的创作方式,让读者一下子就深陷其中。 “大山弄丢了 鸟鸣/老屋弄丢了 炊烟/云低眸弄丢了才养肥的雨”,整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清明。这样的清明,因没有鸟鸣、炊烟和雨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全诗虽然只有三行,诗人却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耳目一新的清明,这里面有诗人的幻想,也有现实的存在,无论是鸟鸣、炊烟还是养肥的雨,都是有所暗喻的,也就是说包含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所谓的本体,也就是鸟鸣、炊烟、雨所具备的特性,另一个则是诗人的主体意识,鸟鸣被弄丢了,也可以理解为连鸟鸣都在为这个清明默哀;弄丢了炊烟则寓意为荒芜,可以是老屋的荒废,也可以是诗人内心的落寞;而养肥的雨则表示清明本该有的雨纷纷却未成年便夭折了,另一层则代表着泪水,本来郁积已久的泪水在这个季节应该夺眶而出,但此时却欲哭无泪。在这首诗里,其实不仅有诗人客观的描写,也有诗人的情思隐含其中,这样的诗不仅有富有张力而且韵味无穷。 当然,人无完人诗无完诗,一首诗不可能俘获所有读者的心,若真能如此那便是经典之作了。这首诗也一样,也许不一定让所有人对它有所触动,但我觉得还是值得你一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