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楼主: 卢利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斯简评】诗评“摘录”

[复制链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14#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12:47 | 只看该作者
说些心里话
 
赛宾的左手老师:当一个诗人描写亲情与爱情时,放弃了一贯的技法高深,这就对了。因为当面对爱情与亲情的话题时,我们开始对那些复杂的技法,不屑一顾。因为这是一个有感而发的题材,这是一个感触良多的题材。这样的题材,不需要过多复杂的东西。就像有时我们会对自己说:我是个简单的人。简单的人,用最简单的方式感谢恩养,便再合适不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13#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12:45 | 只看该作者
关联式与遐想
 
赛宾的左手老师:如果一篇文字有许多的铺垫与伏笔,这些东西在文字一开始提出,然后在文字最终揭晓。呼应之中,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缜密的程式。由此一来,所有其它的文字,便都成了关联式。整篇文章,便成了一个精巧的玉玲珑。但是,更为关键的是,文字结束以后,需要给人无限的遐想。比如,一个垫场便已精彩地振翅欲飞,那么正戏又将是怎一个堂皇景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12#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12:44 | 只看该作者
轻抒情
 
赛宾的左手老师:有的时候,有一些诗的感觉很淡,但细读起来又有些味道的文字。我不知何以名状,是好还是不好?想来想去,琢磨出一个词——轻抒情。你想,既然能有轻小说、轻运动,那么也可以有轻抒情。从这种抒情中,你能感到一种油然的轻盈,就像是在云上的日子。如果能够这样去理解,那么就能感觉到其中的惬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11#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12:42 | 只看该作者
可看作超越对象的原玉
 
赛宾的左手老师:写诗词的时候,学生总是会效仿老师,然后将自己的作品和老师的作品摆在一起,老师的那篇,就叫做“原玉”。其实我说这是很不明智的决定。因为如果单独看你的这件作品,我可能觉得还不错、挺好了。但你一摆原玉,可以说99%以上,原玉会比你的那篇,质量高。有时候还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有时候原玉也不是十全品,甚至有人原的不是现在的老师,而是古人的名篇。而名篇照样有问题。只能从面子上能盖过去。但无论如何,都会比作者的好。比如写律诗。一件原玉,就比作者写的要更自在洒脱一些。其实律诗的好坏就区分在这里,就是能够在一种很刻板的形式里,写出流动轻盈的感觉。原玉应该说是流动了起来,但流到一半就有些散,显得零落。而作者自己的作品,就好像一道大坝的门已经打开了,但是水,却处在一种将涌未涌的状态当中。仿佛只要再有外力一吸,就能蓬勃而出了。所以我鼓励作者,要将内在的蕴势学着散发出来,至少先做到原玉的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10#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6:43 | 只看该作者
一阵幻化无极的风——张洁诗作《风赋》赏析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篇写得不错,虽然在具体的环节上显得结构松散,但是抓住了最要紧的旨关,就是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具体说来,就是风在一开始,是“固然的风”。当作者描述这“固然的风”的时候,这种风,就成为“固我的风”。也就是说,风从一种自然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种拥有人格与情绪的存在。接着,作者所感受到的这种风的人格与情绪,与自身的人格与情绪,又相互呼应与关联。于是这股风,仿佛就成为了作者眼中的另一个自己。它不是自己,却胜似自己。因为它经历了作者想经历的一些事情,并得到了作者想得到的一些结果。就好像一个人做了一件事,他在其中做的每一个选择,换做你,你会有相同的认定。于是,这件事情虽然你没有亲历,却也像是亲历过了一般。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超我体验”。我觉得这种超我体验,正是原作美感的终极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9#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6:30 | 只看该作者
突转中感悟哲理,比喻中寻找闲情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篇写得已经很好了。虽然说这是一篇颂歌,但是除了言辞上透露出来的过于夸张的五体投地之情以外,其余之处,大话、空话、假话、套话,一句没有。这里其实就体现出了作者的一种能力,就是巧妙地选取例子的能力。智者有云:吾之能,不在锋芒毕露,而在于藏拙。换言之,懂得将一个人最精华、最能有认同感的部分集中展现,便是一种人生智慧。元平的作品我看过很多,这篇文章中举的例子,皆是上上之品。单从这篇文章来看,读完以后,我对元平还真有那么一些崇拜。但是关于对这些例子的申明,我觉得只能打及格以上、良好以下的分数。因为其中有几个案例的申明,说了等于没说。甚至说,说坏了、说俗了、说太白了、说得意韵有些散了。这是很忌讳的。但是也有另外几个案例,说得很好,确实通过申明之后,读者的理解更深刻了、联想更丰富了、体会更绵长了。所以这就显露出了两个问题,就是不稳定和难修改。一来,就是作者的能力还不足以稳定地在每一个案例上都高效发挥。二来,就是在面对那些发挥并不好的案例时,想要修改,却无从着手。这两个方面,是作者日后亟待改进的。想要让自己更稳定,就需要更多的气宇。其实文章的这个东西,苏辙说,是需要“养气”的。你的文气不够,就会导致行文中带有枯涩之意。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如果一个气球不够圆,你只能怪气不够,或者是你选的气球太大。那换句话说,与“养气”相对应的,量力而为,也很重要。然后是关于修改。修改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意识到自己写得不好。第二,才是改正。如果你意识不到,也就无所谓修改了。而在修改的时候,原则也很简单,就是我之前说的,是给审美带来了正能量,而不是把话说死、把意韵说没。也就是说,修改需要有评价体系。有了评价体系,你才能有修改的方向和准则。所有的评论文章,其评价的准则就是一条:增益与补益。凡是文章达到了这个效果,就是成功的。凡是效果不理想的,就是还需要修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8#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6:23 | 只看该作者
存在的深处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作者坦言:这不是具体点评某篇诗歌,只是泛泛的谈论我对于诗,以及诗之外的一些问题的看法。而我的按语写得有些长,依旧放在正文的前面。


文字写得很有诗意,秉持了一种近乎悲观却探及本质的论调,也谈到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将诗歌定义为“寻常中遗失的部分”,是深刻而带有寓言性质的。或者说,生活就是一个一再缺损的过程,而诗歌,就是那些缺损的贵重之物,所聚成的集合的代称。也因为如此,当一个正确理解诗歌定位的人接近诗歌的时候,便犹如身临一切宏大而气场浩瀚的东西。你会愿意沉静,听万古的风声;或是伫足闭目,让渺小的自己与千古的遗迹,融为一体。很多时候,一个诗人在触及到最核心的诗意时,他就不再是他自己,而是融入了万古的风声、又从自己的口中与笔下转述这风声的导体。
而很多时候,关于“此处”和“别处”,便真如作者所言。我的本意,虽然也很重要。但因为机缘,我触发了一些更有审美价值的东西,那么凭着一个诗人的惯性,我会先搁置我的本意,而去追寻那些被我触发的东西。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因为在一个彻悟的诗人那里,触类旁通反而是一种常态。
关于悖论,其实也是一切究极的诗意的来源。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矛盾从未在世间消失。我们以暴制暴,这是悖论;我们监守自盗,这是悖论。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我们都渴望幸福,渴望理顺矛盾。而诗歌,带给人的,无非两种价值。其一,就是阶段性地帮你理顺矛盾。其二更为重要,就是告知你矛盾的普遍性,并让你直视一些最为根本的、无从解决与抗拒的矛盾,以此让你适应矛盾、接受矛盾、安于矛盾。
关于自由,其实确实如作者所说,常人说是想要自由,但是当真得到了绝对的自由,却也无法消受。作为一个诗人,他自然有拒绝被统治的属性,但是诗人并不是单纯为了自由而生。而是说,他恰恰担负起了建立规则的重任。因为我始终相信,世间之所以需要卓越的人,皆是因为,在他们首度达到巅峰之后,他将负责告诉世人,攻略巅峰的方法。一个人的成功,是一件事情;一群人的成功,是另一件事情;所有人的成功,是又一件事情。而诗人,就是那种能从个人的成功中,顿悟出所有人的成功的人。而这种成功,恰恰是建立在对于现有世界与规则的近乎彻底的摧毁之上的。
很小的时候,我并不理解,为何湿婆作为毁灭之神,被奉为大神。同时一个毁灭之神,却又是创造之神。逐渐成长后,这个道理就变得显而易见。因为大破之后才能有大立。若没有摧毁,哪里能腾出空间,让你重建呢?但我希望的是,这个过程能够更加温和。作为一个个人,可以如此。但针对整个世界,却经不起这个折腾。所以,我们只能在看似永远无解的矛盾中,循序渐进。而对这种微小的进步的察觉与信仰,其实便是诗人在表现出摧毁的态势以后,在一场浩荡的山火之后,悄悄萌发的表皮坚硬的种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7#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58 | 只看该作者
保罗策兰《法国之忆》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很好的手法。我以前曾想到过这种手法,用伪第一人称,进行复述、进行复盘。在一个我即是你的境界里,作者获得的,是不是原作者的心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读者会认同作者描摹的这种心理和创作心路,会愿意认为这就是原作者的想法,这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篇文章有些过于蜻蜓点水,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展开。但是,现在这种姿态,其实是可以的。因为这算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第一态”,只有深度地讨论和阐释,并挖掘出原作者本身的思想和心理特征,以及与那个时代千丝万缕的关联,才能算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第二态”。如果你的能力和精力,只介于这二者之间,那么还不如稳守“第一态”。就好像棒球一样,贸然跑垒,可能被双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6#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54 | 只看该作者
羽微微纯美的——《时光》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首先我要说,原作是一件成熟的作品。成熟到,你很难评判这样写到底是不是最好,但你可以判断,就这种写法本身,作者运用得相当纯熟,并且可以说是充分地扬长避短。而到底怎样扬长避短了,海恋总结得很好。我也觉得,首先,作品的长处在于“接地气而尽逸舞”。很好地将朴实与飘逸,这一对矛盾的词语有机统一。其次,确实,原作者心态的恬静,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经风雪而愈豁达”的人性正能量。然后,就是原作者确实是把一些问题看透了,以至于看透之后,她说的真理,会让很多还仍旧迷惑的人,感到新鲜。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作者这篇文章本身的结构,是很见深度的。用我另外一篇诗评里的总结来说,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一定觉得,所谓组诗,就必须是几节车厢,最终能拼成一列完整的火车,那才叫真正表达了一些什么。这其实就代表你根本不理解开放性的思维,以及用开放性思维写的作品,以及它们的目的。如果一篇文章的题目很大,而段落与段落之间又不必然紧密联系,那么这就往往意味着一种情况。那就是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你在感受到这个词语种种不为你所知的外延,进而对这个词的定义,有一个全新的印象。就在于让你重新认识了一个词,甚至是一件事物,甚至是一群道理。这就是目的。显然,此作就是一件典型的此类作品。以上,就是原作之所以出众的概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5#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47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的几点建议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是哲夜对诗歌频道的几点看法,总结了一下,望请我们笑纳。我觉得是真知灼见,很多话也是我一直想说的。那借着哲夜的话头,我就阐述一下我与其英雄所见略同的观点。


文学取向的事情说得很好。但是哲夜啊,我这里和你讲一个逻辑。就是文学取向这种东西,算是很上层的一种建筑。如果一个编辑的阅读能力有限到一定程度,那么他甚至无法理解作品的方向。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编辑的培养体系与教程的问题。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中,我们都是先从细节开始教的,教人理解一件事物到底在讲什么。而我呢,确实就是像你说的那样,先给予思维与大方向。但问题就是说,有多少人接受过我这种方式的教育?大家都是被那种传统的纠结于细节的思维模式所桎梏的。所以你提出这点来是很好的,而这也是我一直都在身体力行的。你老是说无法欣赏我的那些诗,其实我写那些东西的目的,就是像你说的,我就是让你无法从细节入手理解我的东西,迫使你从更大场面与布局上,来理解我文字的整体取向。如果你找到了宏观的脉络,也就不难厘清细枝末节间的关联了。如果你纠结于细枝末节,那么你永远只能得到局部。这个道理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很多次,今天在正好借你这个机会,我可以郑重申明一下。
关于东西之争的事情。我想对很多不理解哲夜的人说一句,这不是什么崇洋媚外,而是真正看到了先进的东西。用文言来说,诗歌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的事情,就是“结句之功,造意之能”。在文字构建上,我坚持要使用汉语语境。这点哲夜好像也认同。我曾不止一次地看见,很多读过不少西方名篇的所谓有些西方教育背景的作者,来写汉语新诗。但完全用的是西语语境,于是造成语感的撕裂,极其水土不服,像是一群搁浅的鲸鱼。这点我们是要避免的。所以,结词造句的模式,必定要运用汉语自身的习惯与特性。但是在意念或是说意识的层面上,我相信,西方近现代的诗人,或者说是广义上的文学运动家,他们所挖掘与传递的元素,这是闭关锁国下的华夏大地所不曾展现的。但我的论点在于,汉语文明并非没有西语的创造力,我相信老树开新花的可能。这点很多人都不相信,因为他们,包括哲夜,是“西本位”的。你们所接触到的西方文明的深度,要深于你们对东方文明的理解。我不确信,你们真正看透了东方文明的精髓与本质。在我看来,西方文明的崛起,是在传承与叛逆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与革命,从而在每一次的运动与革命中,都是产生质变与升华。所以你理解我的意思了吧?就是说汉语文明,是因为欠缺更多的运动与革命,猛料不足,才造成了如今的状况。而在当下,我们如果对汉语,进行如同西方文学运动一般的大胆革新,我相信汉语内部所仍旧蕴含着的勃发的创新力。而这种革命,我们要借鉴西方,却不能套用西方的经验。这是尺度。
关于编辑按语的问题,我可以澄清。在编辑部内部,我们一直都鼓励那些按语写得生动具体的编辑。尤其是推荐诗,我以前都会为推荐诗的编辑按语打分。一般到良好才算好,如果仅仅是及格,我就要求重写。但是哲夜应该是在说古体栏目。古体栏目我们是做别样要求的。因为他们诗词写多了,本身很讲究炼字。所以如果在言简意赅的情况下,能够切中,我们也不说什么。
然后编辑互相推荐这件事,这里面,情面问题多少是有一些的。毕竟像我这种认理不认人的人,是极少数的。但针对编辑间的互相推荐,我和主编副主编都有在观察。当真质量不济,我会取消推荐。
关于挽留作者的问题,这点我们谈过,我觉得编辑们应该自我检讨。或者说,这是对编辑的一种更高的要求。现在有不少作者会找到我,让我去点评或是指导他们的作品。我一般都会在给予批评之前,先指出其可取之处。我也希望这点能够被更多的编辑采纳。我以前要求,不要一味地说好话,也要谈不足。这样才有利于读者的进步。但其实呢,你应该在好的不好的都说的前提下,先说优点、再说缺点。这就稳妥了。
最后一点,操作起来不大现实。但是我以前是怎么做的呢?我就很猥琐地每篇作品都写一段解语,自我解读。后来改成写一段题记,表明创作思路。我觉得这点比较可取。有了这点提示,编辑的按语也更好写。倘若按语还是写不好呢,至少还有你自己的说明。你看这靠谱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渝ICP备2024032254号-1 )

GMT+8, 2024-6-8 23:32 , Processed in 0.0556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