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然玲珑 于 2015-6-18 16:03 编辑
微型诗初学入门 文/安然玲珑
近来中微新来诗友很多,交流气氛热烈,但有一部分初学诗友对微型诗写作基本方法掌握尚不熟悉,应一些诗友之邀,特归纳本人在几年学习微型诗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初学者交流共享。 首先微型诗也是现代诗歌的一部分,要具备现代诗歌应有的特点。如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即能最凝练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有音乐性。现代诗歌从表达方式上看,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微型诗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具高度凝练性。初学诗歌,要把握好诗歌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特别是微型诗,“螺丝壳里做道场”,更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明确表达主题思想 首先诗人自己要清楚自己的表达方向,既我们要赞美什么,歌颂什么,讽刺什么,抒发什么的思想感情,要定好位,把握准表达方向。这决定着我们采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思路去构思入手。这如同其他写作文体一样,也就是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微型诗虽然只有三行,不超过30字,但这三行也要围绕一个表达中心,不能相互矛盾,语言表达要统一。试举一例说明:
《熬夜》/今古奇 点亮心灯,继续远航 本来人生苦短 岂容黑夜漫漫
这首诗题为《熬夜》,诗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思考,此处的熬夜以诗意的理解,即是对生命的挑战,这就是诗人的表达方向。即面对人生的黑夜——坎坷与挫折,要不屈不挠,给自己希望和力量,勇于战胜困难和黑暗。夜是来了,天色已黑,但诗人却“点亮心灯,继续远航。”后两句紧扣主题,进行哲理的升华,“本来人生苦短/岂容黑夜漫漫”!告诉人们珍惜人生时光,不能让不良情绪左右控制,要“熬”出黑夜,走进光明!
二、灵活运用通感,找准意象 诗歌贵在含蓄,不可过于直白,否则就失去了作为诗歌的特点和美感。我们常常说到“诗感”,即是能够熟练运用诗歌语言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需要诗人具备“通感”思维能力,来营造出奇制胜的崭新诗境。现在我们共同理解学习一下什么是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诗意含蓄美的艺术效果。例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就是说,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通常惯用的修辞方法如比拟、比喻、象征也是由通感方式所得。在我们明确了表达的方向之后,就可以运用通感这种方法来捕捉意象了。 我们论坛的诗人很多善用此法,比如大家喜爱的半半老师的诗,就是得心应手运用通感的高手。试举例:
《在有风的午后》 /半半
涟漪,是那睡莲轻轻的鼾声吧
阳光提着脚步 斜斜
绕过池塘
把涟漪想象成睡莲的鼾声,把阳光比拟成人蹑手蹑脚绕过池塘,这就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把各种不同感官的感觉巧妙融合的结果。这种表达,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地走进诗人所展开的画面,而且从画面中感受出了动态,既贴切自然,又惟妙惟肖。半半老师此首诗,以动写静,从风、阳光、睡莲的动态中,巧妙地制造了一个无俗世烦恼干扰的自然超脱的静谧午后。 《远山》/安然玲珑 思绪 在云的想象中
淡入淡出
本人这首诗,也应用了通感方法。遥望远山,浮想联篇,这里所想象的空间是辽阔的,可以由读者任意填充,可以是思念的人,可以是往事甚至可以是未来等等。总之诗人望见的是远山在云里出没之意象,而由此感受到自己的思绪,同远山穿梭云中的起浮动荡的运动轨迹,找到了相同的节奏和契合点。中间“云的想象”又将实与虚进行了交融,更加增加了诗意效果。
三、巧用虚实相生,营造诗境 我所理解的“虚”是指抽象而没有具体的形状可言的概念词汇,或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如思念、回忆、往事等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即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能感知或触摸到之事物。“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半半老师的诗对这种方法运用也是比比皆是:
《忆》/半半
半斤白干半碟往事
父亲常这样
醉成树梢一轮苍白的瘦月
此首诗中,“半碟”所盛装的按常理应是实物,如孔乙已所吃的茴香豆之类。而此处所用“往事”即将实转换为虚,就极大的拓展了诗意的想象空间,增加审美情趣。短短八个字的开头就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品酒忆往事的生动场景。下句中又用了通感的联想方法,用“一轮苍白的瘦月”,把父亲的借酒消愁,思虑旧事的神态和形象传神地表现出来。
《北方》/安然玲珑 无遮挡的视线 让胸襟 展开鹰的翅膀
本人此首诗中,首句为实,“无遮挡视线”中本应承载的是实景,而此处转用虚象“胸襟”,第三句又从第二句的虚转向“鹰的翅膀”之实。这种虚实多重转换使全诗,诗意起伏叠荡,表现空间无限。短短十五字,把北方风景的辽阔,可以想到高远的天空,可以想到无垠的原野,北方人胸怀的辽阔即北方人的豁达、自由、爽朗性格特点全部展现出来,也就是把北方的特点全部概括出来。
四、对语言的变形,丰富诗意效果 诗歌中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或是制造不同凡响的诗意以营造意境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这种方法在微型诗创作中被很多优秀诗人运用,最突出的一个是赖杨刚,半半老师也惯用此法。试举两例:
<而你>/赖杨刚 而你 曾经 很玫瑰带刺的身体 突起朵朵粉粉的泪
赖杨刚这首诗写得很婉约,句中的名词动用,让读者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诗意,“很玫瑰”是怎样的呢,可以尽情想象玫瑰的所有特点,它的颜色,它的刺,它的所有的爱情元素……“带刺的身体/突起朵朵粉粉的泪”进一步把一个温柔可爱,又小有个性的女子形象勾画出来。
《初春午后》/半半
晒衣场里
风,逗着几件
似干未干的 慵懒
半半非常善于截取生活场景,此首诗即是。初春午后,晒衣场的画面,被诗人瞬间入诗,趣味生动,形象逼真,极富生活味,读着感觉温馨惬意。“慵懶”一般习惯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而此处诗人用作了名词,在此处烘托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一种悠闲的心境在诗人与晒衣场风中似干未干的衣服之间,产生共鸣!
《无题》/安然玲珑 水 镂空时光 蛀蚀了春的守候
此处的表达,就是一种倒装,这种语序也是为了增加诗意效果。实际上,是水被时间蒸发而去。用有无相生之理,时光镂空了水分,水同时镂空时光,失水的叶子,一种永恒的状态,有水的绿叶只是短暂的停留。这是相对论的一种表达,也许这个过程曾经澎湃,曾经激昂,正如绿叶在记忆中阳光下的灿烂。而此时却是平静的,一种彻底的释然!不能因失水因没有绿色的而失意,相反只是回到了一种原始的平静,永恒的安宁。此时,已没有任何的遗憾和痛感,而却要感谢“水的蛀蚀”,没有了“春的守候”,即没有了期待,没有了挣扎,没有了幻想,让生活显露出它最真实的线条。
五、注意语言的锤炼,力求简约 微型诗与其他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微型诗歌的标题可以入诗,可以理解为诗句一部分或者说首句。这也是微型诗之微所决定的,微型诗无需铺垫,表达从开头直入高潮和结尾。我们在一首写成后,最好自我玩味几次,尽可能的挤出多余水分。在充分表达出诗人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情况下,语言尽可能的简,所以一定要反复推敲锤炼,不可有一字繁冗。 在微型诗作中,有几首名家经典之作,尤其突出了微型诗之微。如:
《大漠落日》/孔孚 圆 寂
此首诗构思巧夺天工,精致至极。而意蕴亦贴切生动,诗意空间深远。“圆”与落日的实景相合,“寂”与大漠之荒凉之境相吻,而二字结合,又是一句佛家禅语,即高僧归天离世。这里我们可以理解,高僧离世这一事件为大漠落日之意象,也可以理解为大漠落日为高僧归天的意象,互为一种诗意表达,皆含蓄,皆韵味深厚绵长。 当然,这种精品诗作,也许可称得上是百年不遇的,没有相当的诗歌写作功力是捕捉不到这样的灵感的。我们初学者自不必学此,但尽量精简语言,养成干净利落表达习惯还是需要长期修炼的功课。 其实我本人不主张诗人用固定的理论去生搬硬套地写诗,如同写诗机器般输入固定程序造诗。但正如所有艺术之通处,要“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初学者要先学习些技巧,而深学者必须突破心中固有的模式,放开手脚,回归诗之自然,让灵感无拘无束。仅以此个人写诗刊感受,与初入道者探讨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