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楼主: 卢利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斯简评】诗评“摘录”

[复制链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1#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薛暮冬的近作《寻找》看诗歌的陌生感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高先生对于陌生感的比喻和分析十分精彩,对于原作的解读也颇为到位。只是原作的“陌生感”并没有高先生所说的那样强烈。陌生感一定是有,但并不多。像是蝴蝶驮历史的举重若轻,这就被很多人用过。看到举重若轻却大汗淋漓的对比,很多人也用过。只是一段话连起来,大汗淋漓与轻喊产生了因果联系,这种联系本身,却是有匠心在里面的,这里的巧思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也不仅仅是陌生,而是源于在陌生之后,作者让读者发现了更高级的“理”。这种审美模式,也同样可以套用在高先生所说的后两种陌生感当中。所以我在这里主张的一点就是,就是诗歌最终都是以感性为先而怀有理性与思辨的。像古诗中的怀乡诗、闺怨诗、甚至是咏物写景的诗,写得好的,都怀有哲学思想。但同时反过来说,如果单纯只有哲学思想,那就是论文了。所以我说诗以感性为先。从你读一首诗的时候,就应该能辨别,这件作品中的语言,是不是“诗的语言”。陌生感,可以说是所有文体中的优秀篇章所共具的一种特性。无论小说、散文、杂文抑或是高先生的评论。就是因为耳目一新,读者才能更愿意也更容易地去聆听作者的心声。但是关于诗本身,还在于诗的语言。诗是一种缥缈的东西,是抽象而非具象的。如果你把一首诗具象地解释出来了,这首诗就被你解剖了。只有当一首诗能够引发你的联想,并且这些联想不甚确切的时候,我们才能判定这件作品用了“诗的语言”。而最终,要让一首诗富于意义,就必须灌注进“理”,更高级的理。所谓“事理物理天理道理,有理皆可辨之”。我们生存在一个以征服或认可而成就的世界中。征服可以用枪炮,但不会长久;更长久的,是以理服人的语境。所以凡是世间优秀的作品,强烈的认同感是必须的。陌生当然会有助于这种认同感的产生,但最终达成认同感的,还在于你表达的贴切与入理。这一点,才是获取读者认同的根本中的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者之歌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前两段对于探索者的定义和论述显得十分饱满。哥伦布的铺垫用得很有心思。也诚如老四所言,探索者探索的是什么?探索者又为什么永无止息地在探索?归结拢来就是说,探索是人类前进的重要动力。然后具体的论述,虽可说是言简意赅,但是其实还有更值得深入的地方。或者换句话说,不要说大而化之的话,而是要给予文字更精准的定位。像这一篇,我对它的定位就是“对于未知的掌控与想象力”。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去控制未来,正是这种控制的诉求,才有了创造的动力。但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能控制的,或许仅仅是自己。甚至连自己说出的话,最终会被理解成什么样子,也是无法控制的。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在我们想要控制一切,但最终却什么也控制不了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而文末便回答了这个问题:你听到的/只是你拉长的耳朵。这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如果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语中真正的含义,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简单和明了许多。也就是说,这篇文字拥有表里两个逻辑层面。在表层中,作者强调的,是对于未知的渴望与掌控。而在里层中,作者更是在暗示,无论你对未知有多渴望,一旦缺失了众人的理解,那么再重大的意义也将荡然无存。而最终,作者阐述的真理是更为深刻的。我们在谈到理解的时候,往往会提到信任。但其实信任和理解完全是两码事。信任是不需要理解的,而理解了之后往往就会信任。而理解后的信任叫信赖,不理解却仍旧信任的信任,就叫做信仰。对于现实,我们要信赖;对于未知,我们要信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黔汉 发表于 2014-9-2 16:56
尚未读完,便已感受到了你的魅力和思想,谨此问候,祝安!

谢谢老师的提读和鼓励,晚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4#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的灵魂作一次自然的蝉蜕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诗歌是重回宁静后的冷却和沉积”,这句话说得很好。其实诗歌的类型不是单一的。固然是有那些以激情取胜的诗,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更多时候,诗歌是以一种审视的状态存在着的。因为审视,我们就能够看到原先的自己的轮廓,就像作者说的,它就如同一个蝉蜕。当蜕变后的自己看蜕变以前的自己的时候,你对这个自己的描述,会比当初更客观、更透彻、更鲜活。而很多时候,不止是对于自己,还包括以前的自己对于所有事情的态度。当蜕变之后,态度转变;以目下的态度反观以往的态度,往往就能得出一些更为重要的结论。这就是为文的精义所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5#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针一线缝制江南——读凡墨的《诗歌的江南(外两首)》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我对这篇文字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诗性的思维。所谓入乡随俗。当你进入到作者的语境中的时候,你也会有作者一样的思维。他理性你也理性,他激昂你也激昂,他诗化你也诗化。我们通常将这种状况,称之为“引人入胜”。而在这一点上,作者已经修炼地炉火纯青了。而在这引人入胜的过程中,作者是以自己与原作者的隔空对话作为情境的。其中不露痕迹地插入诸多原文中的句子,这其实都是为了让读者产生更为直观与强烈的代入感。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字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其中语势上的、逻辑上的、意象上的连接和补充,都做得十分缜密。而在这当中,还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者对于传统的评述体系的升级。传统当中,或者说更稚嫩的写法中,评论和叙述的泾渭,常常是相对分明的。而此作则是更多地打破了这种界限,无论评述,都着重展示文字强烈的诗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6#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诗歌的能指与所指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我向来不喜欢引用,但是此篇中几个句子说得很是到位。“能指越充分越丰富,合力都指向所指,那么所指就越深邃越精辟”,这是一个真谛。这就好像一个漩涡或是弹坑,越是深沉,它的波及面就越是大。我早前说过,语言、尤其是诗歌的语言是一个应力场。于是一篇文字的深度,其实便是由其的“波及面”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能不能解释清楚自己的诗,我也赞同老四的看法。如果当一首诗具有足够的多解释性,也就是它的“能指”多到一定的程度,它的“所指”就不是唯一性的。你说《红楼梦》的中心主轴是什么?你说《易》经到底在说些什么?《哈姆雷特》反映了各个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动向?但也像老四说的,虽然解释多多元化的,但最好的解释,往往是只有一个的。就像万佛朝宗,任何的解释,最终都会朝向一个绝对的真理,当贯通到这个真理当中去的时候,作品就鲜活、甚至是永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7#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鉴赏古体诗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关于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问题,我觉得是这样的。有思想的人,固然是有思想的。所以真正的好诗,往往都是有思想的人学了艺术后写出来的。思想性这个东西是很难培养的。虽说艺术性也不好培养,但是相较于艺术性,思想性更难。或者我们可以说,思想性是艺术性的先导。没有卓越的,至少是不群的思想性,要理解一件作品的艺术性,是无从谈起的。而有了思想性,艺术性也就相对迎刃而解了。如果说思想是“形而上”的东西,那么艺术就是“形而上之上”的东西。直接理解艺术比理解思想要困难,而在任何真正的艺术中,都不可能不被思想所渗透。于是我可以断言,那些看不出思想痕迹的曼妙文字,也是毫无真正的艺术性可言的。当然了,也会有重思想而轻美感的情况发生,这便是不调和。所谓风调雨顺,做成一件事情,也是需要诸多因素的联动的。这种联动最终的目的,无外乎是相辅相成。
在现代诗的创作中,我们会强调一种四个阶段的进化过程,就是无章无句、有句无章、有章无句、有句有章。有章无句的境界是比有句无章更高的。但是,这是现代诗。现代诗讲究的是鸿篇大体。但是在古诗词之上,除非你是写排律或杂言以及莺啼序等长篇,甚至是五古七古的抒情叙事长诗。否则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文字篇幅就是几十字,至多百余字。所以重点就自然落在了句子之上。好诗,必然需要有好句。但我很不同意作者的看法,说只要有一句好句,就应该推荐。我的观点向来都是:如果有一个好的句子,那么就不能单单只有一个好的句子,还需要有与这个好句子相配套的“配件”。否则,一个围着藏羚羊围巾的衣衫褴褛者,你作何感想?我觉得这围巾围在她身上,是糟蹋了这条好的围巾。所以我推荐的原则,向来都是要求看文章的整体。尤其是出现好的句子的时候,就更需要看文字的整体。如果整体配不上这个好句子,那便是表明,这篇文字还有斟酌的空间,还不是一件完成品,作者可以再修改、再发表。而不是急于被推荐。当然了,不光是毛泽东,我看过数以千计不甚知名的知名作者写的唐诗宋词,归结拢来,好的也就是一句两句。但是在这里,也许是我对作者的要求过高了。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站在前人的丰碑之下,就望而却步。而是说,古人写诗词,只是另一种说话的方式。而今人写诗词,则是一种更为凝练式的创作。在这个层面上,前人写诗词只是要求及格,而我们写诗词是要求优秀。如果我们的优秀线还高不过古人的及格线,这才是愧对祖先的。所以在这点上,对先人我们要包容,对吾侪我们要严苛。或者说,“取句不重篇”是可以的,但“篇凭句而贵”是无由的。
最后关于格律的问题。我首先是不赞成用旧韵的。因为旧韵部分是不可读的,而诗词的首要属性,就是朗诵性。但是抛开这点不说,既然我们当下还承认旧韵,那就要尊重旧韵、了解旧韵。作者在这里所言的点,是很正确的。但话说回来,这些讲究,也都只是无端增加复杂程度的讲究。所以这种讲究本身,大可不必。但是对于这种“爱讲究”的治学精神本身,值得尊重与推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8#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牧雨点评( 一 )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第一首,原作的意识出众,但是表达空泛,缺乏一些必要的支撑点。所以第一篇牧雨说得有些过。虽然你说的这些,确实就是文字的内核,读者也应该按你引导的方式去欣赏,但无奈原作没有你说得那么耐看。就好像要在一个空纸箱上站一个大汉,有些勉为其难。第二篇,原作很好,深度可观。但这次空泛的,换成了牧雨的评语。这件作品,表达的恰不是澄澈,而是苍凉。在苍凉之中,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更多在于“天地无始终,故能长生”的哲学思想。《因为离别》这个题目,其实就是在说,离别代表着中断,但我们也可以不中断。不要总在一开始怀着期待,到最后却虎头蛇尾,而是要持之以恒地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第三首,原作前面铺垫地都很好,只是结句的分量不足,显得有些压不住阵。最后两行,换一个能量更为充盈的比喻,文字将会提升至少两个档次。而牧雨的点评,可以说,没有避重、也没有就轻。就是没有侧重点,一一道来,且不深不浅。这是点评的一个大忌。第四首,原作的情感十分丰富,而且在丰富的同时,还能够张弛有度,保证一种很让人舒适的“情绪波动曲线”。这其实比之文字的内容,才是更深也更大的亮点。我看这一篇,牧雨也大体悟到了这方面的因素。这篇点评我比较满意,只是运用的逻辑稍显定式,能加入更多自己的语言,会更好一些。第五首,原作一步三摇的语言节奏,仍旧是文字最大的亮点。配合这种节奏,作者在相对短小的篇幅里,就充分表达出了“游弋”的感觉。这种慢生活的腔调,是很醉人的,尤其能够醉倒那些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的人。牧雨的评呢,前两节谈具体感觉,谈得比较贴切,但最后一段总括,还是大而化之了。第六首还是一样的问题。牧雨能够看出这篇的亮点,在于隐藏的感情,在文字中始终行进的隐线,这点很值得肯定。说明你是真正看进去了。而且前面两节的具体论述,也是更为精致而准确的。甚至能够给人制造出意境去想象。只是最后的总括,还是欠一些功力。感觉你在精炼的过程中,某些重要的元素,被当成非重要元素,给“脱水”了。于是最终的结尾,显得虽然精炼,却单薄而不完整。总而言之,以牧雨当下的能力,能看到的东西,比常人已经多上许多。只是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就需要在选用视角的深度,以及总括能力的维度上,再做文章。只有切入地更深,才能看到文字更本质的东西。只有在概括时,考虑的因素和涉及的范围更广,才能更全面、完整而饱满地提炼文字的精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9#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十月香樟《正月十七,雪打灯》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一篇文章,我可以用满意来形容。但仅仅是满意,而不是惊讶。因为文字并不能给人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与尝试,但却确确实实地切中了一些原作的核心。有几点说得很好。比如题目给人的深刻印象,比如原作平实却又略带跳跃的文字风格,比如对于聚少离多、佳节不归的暗示,比如孩童时的幼稚对母亲愁思的反衬。最满意的,是文字的结语。着重提出了“真可感人”的论调。但是呢,这种分析,其实只是停留在更浅明的层面上。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作者呢,我可以说,你看出了“热闹中的门道”,却还未深入“门道中的门道”。而所谓“门道中的门道”,就是作品的人文价值以及创作本质。就是说,首先,这样的东西,有多少的普世意义?这是一个人的个体体验,还是属于一个时代,或是古往今来所有人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对这点进行深刻的论述,你就能从一篇文字中,揭示一个现象。从而将自己的解读,上升到“现象级”的高度。我想,关于这一点,作者可能是从来都没想过,即使想过,也难以付诸实践的。这就是尚且存在的进步空间。再者说,从原作的创作技法来看,文字最高超的一点,恰恰是作者忽略的。就是开放式的结句,所造成的留白,给文字所带来的长长的喟息式的尾音。文字絮语一篇,却在临了之际一语点题,这就相当于一道平地惊雷。依着这句话,你再回过头去,理顺文字关系,你就能看出,这篇文字始终都暗藏着的一句箴言,那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当时只道是寻常。文字用寻常的笔调勾勒出作品的外表,但其实骨子里,句句都是“曾经沧海意难忘”。所以原作最大的主旨,不在于阐述与表达真挚的亲情。而是说,世上总是存在一些事情,对别人来说,显得稀松平常、无关紧要,但是对你自己来说,却是回忆里最贵重的珍宝。所以原作者是想借这篇文字来问读者:你的心里也有这样的故事吗?我的表达能让你回忆起这样的故事吗?这就是文字的本质,也是另一种“门道中的门道”。作者尚不具备看清这点的能力,所以这也是一种进步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300#
 楼主| 发表于 2014-9-3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几点建议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是哲夜对诗歌频道的几点看法,总结了一下,望请我们笑纳。我觉得是真知灼见,很多话也是我一直想说的。那借着哲夜的话头,我就阐述一下我与其英雄所见略同的观点。


文学取向的事情说得很好。但是哲夜啊,我这里和你讲一个逻辑。就是文学取向这种东西,算是很上层的一种建筑。如果一个编辑的阅读能力有限到一定程度,那么他甚至无法理解作品的方向。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编辑的培养体系与教程的问题。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中,我们都是先从细节开始教的,教人理解一件事物到底在讲什么。而我呢,确实就是像你说的那样,先给予思维与大方向。但问题就是说,有多少人接受过我这种方式的教育?大家都是被那种传统的纠结于细节的思维模式所桎梏的。所以你提出这点来是很好的,而这也是我一直都在身体力行的。你老是说无法欣赏我的那些诗,其实我写那些东西的目的,就是像你说的,我就是让你无法从细节入手理解我的东西,迫使你从更大场面与布局上,来理解我文字的整体取向。如果你找到了宏观的脉络,也就不难厘清细枝末节间的关联了。如果你纠结于细枝末节,那么你永远只能得到局部。这个道理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很多次,今天在正好借你这个机会,我可以郑重申明一下。
关于东西之争的事情。我想对很多不理解哲夜的人说一句,这不是什么崇洋媚外,而是真正看到了先进的东西。用文言来说,诗歌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的事情,就是“结句之功,造意之能”。在文字构建上,我坚持要使用汉语语境。这点哲夜好像也认同。我曾不止一次地看见,很多读过不少西方名篇的所谓有些西方教育背景的作者,来写汉语新诗。但完全用的是西语语境,于是造成语感的撕裂,极其水土不服,像是一群搁浅的鲸鱼。这点我们是要避免的。所以,结词造句的模式,必定要运用汉语自身的习惯与特性。但是在意念或是说意识的层面上,我相信,西方近现代的诗人,或者说是广义上的文学运动家,他们所挖掘与传递的元素,这是闭关锁国下的华夏大地所不曾展现的。但我的论点在于,汉语文明并非没有西语的创造力,我相信老树开新花的可能。这点很多人都不相信,因为他们,包括哲夜,是“西本位”的。你们所接触到的西方文明的深度,要深于你们对东方文明的理解。我不确信,你们真正看透了东方文明的精髓与本质。在我看来,西方文明的崛起,是在传承与叛逆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与革命,从而在每一次的运动与革命中,都是产生质变与升华。所以你理解我的意思了吧?就是说汉语文明,是因为欠缺更多的运动与革命,猛料不足,才造成了如今的状况。而在当下,我们如果对汉语,进行如同西方文学运动一般的大胆革新,我相信汉语内部所仍旧蕴含着的勃发的创新力。而这种革命,我们要借鉴西方,却不能套用西方的经验。这是尺度。
关于编辑按语的问题,我可以澄清。在编辑部内部,我们一直都鼓励那些按语写得生动具体的编辑。尤其是推荐诗,我以前都会为推荐诗的编辑按语打分。一般到良好才算好,如果仅仅是及格,我就要求重写。但是哲夜应该是在说古体栏目。古体栏目我们是做别样要求的。因为他们诗词写多了,本身很讲究炼字。所以如果在言简意赅的情况下,能够切中,我们也不说什么。
然后编辑互相推荐这件事,这里面,情面问题多少是有一些的。毕竟像我这种认理不认人的人,是极少数的。但针对编辑间的互相推荐,我和主编副主编都有在观察。当真质量不济,我会取消推荐。
关于挽留作者的问题,这点我们谈过,我觉得编辑们应该自我检讨。或者说,这是对编辑的一种更高的要求。现在有不少作者会找到我,让我去点评或是指导他们的作品。我一般都会在给予批评之前,先指出其可取之处。我也希望这点能够被更多的编辑采纳。我以前要求,不要一味地说好话,也要谈不足。这样才有利于读者的进步。但其实呢,你应该在好的不好的都说的前提下,先说优点、再说缺点。这就稳妥了。
最后一点,操作起来不大现实。但是我以前是怎么做的呢?我就很猥琐地每篇作品都写一段解语,自我解读。后来改成写一段题记,表明创作思路。我觉得这点比较可取。有了这点提示,编辑的按语也更好写。倘若按语还是写不好呢,至少还有你自己的说明。你看这靠谱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渝ICP备2024032254号-1 )

GMT+8, 2024-6-7 20:08 , Processed in 0.0892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