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楼主: 卢利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斯简评】诗评“摘录”

[复制链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81#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评诗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说到诗歌的立意,我并不完全同意艾青的说法。艾青的成长环境注定了他是一个被漫卷在时代漩涡里的人。在那样一个年代,文化人都会以为政治走向是与文学休戚相关的。其实这里应该有一种更正确的解释。我们不妨来这样看,其实“时代”与“个人”所形成的这种大小关系,并不是最终极的一种大小关系。更为终极的大小关系,是“亘古”与“时代”间的关系。只有当你说出了应运而生的事物中,所含有的亘古不变的成分。这才是更为广义的“容小我于大我”。而在这种大小之间,不在乎你是用群体视角(或者说是纵观式手法)或个体视角(或者说是亲验式手法)。在乎的,只是所谓的“道”和“理”。换种方式表达,就是让读者能够感知到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理),并感觉到自己被包含于这种规则之内(这就是所谓的道)。那么拥有这种效果的文字,就一定是因为它在立之上把握住了真正“亘古”的东西,以及它们与“时代”之间的关联。
然后说到诗的内容。其实很多人认为现代诗和旧体或是古体诗不一样,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无论古今,诗歌都是有凝练简约和浩浩汤汤的两个极端的。无论是诗歌的鼻祖楚辞中的篇章,还是后来的《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琵琶行》之类,这都表明诗歌可以写得文气饱满,篇幅浩荡。但是呢,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所谓的“容积率”的问题。如果说,一首精巧的五言或是七言绝句,能够有一种“一叶一世界”的感觉,那么一首浩浩汤汤的长诗,它的能量级别,便必须是一个永世难以穷尽的浩瀚宇宙。如果说一首短诗,能够做到让你憩遐片刻,那么一首长诗,便必须让你能够长久流连。这是其中的尺度。也就是说,长不要紧,要紧的是,你的篇幅长十倍,那么作品的能量级别就必须以更高的倍率增长。而因为这种倍率的增长,就注定了一篇成功的长诗不会仅仅是意境优美、表达亲切这么简单。它的“起步价”就已经高于这个级别了。所以诗歌的内容方面,可以说是因“作”制宜的。你想要表达的内容的能量级别与个性特点,决定了你呈现作品的方式。
说到诗歌的语言,除了前面说到的文字的表达方式是取决于内容的能量级别与个性特点之外,更值得说的是“到位”二字。这点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有所提及。表达“到了”和表达“到位了”,一字之差、相去千里。其实凝练只是表达到位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表达的到位,还体现在比喻的准确度、用词的警敏度,以及阐述问题的结构是否具有足够的共鸣性和启发性,能够让人窥斑见豹,并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地思考你说的问题,以及找出这些问题与自身的联系。凡是做到了这点的语言表达,都可以算作到位。
然后说到诗歌的新意。其实所谓的新意有两种,一种较为浅薄的新,是用一些新的词汇、新的元素。但是其实你看这世上所有成功的创新,其实恰恰不是新,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了老。所谓另辟蹊径,如果你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你就会知道,之所以有人能看到一条前人都不曾走过的道路,是因为他站在了更高的思想制高点上。因为当你更深入地剖析一个问题,就会深入到更深的层面。而越是深的层面,就是越少被人触及过的,也就留有越多出新的空间和余地。而这一点,和最初的“亘古”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能够参透亘古不变的真理的人,便是一个善于将问题挖掘到更深刻的层面上的人。利用这种习惯,出新也就不是难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8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月下品诗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里我要 讲到一个写作技法的问题,作者欣赏文字的心态是好的,能力也不错,该说到的地方说到了不少。只是一来前面的铺叙过于繁冗,容易干扰主题。二来是解析这种东西很忌讳说得太细,尤其是逐行地去解释。我个人更建议用一种“领大意,点要字”的方式。就是先把文字的大义讲一遍,然后着重点出文中的亮点,然后再去寻找对应究竟哪些字词表达出了这些意图。这样写的好处就是所谓的逆向思考。如果按照通常的理解顺序,由外及里、由末及本地去理解,就会与读者的思维产生重复,从而显出疲劳。或者说,读者会说:这些我也会说,何必由你来特地说。所以,用一种由里及外,从问题的核心逆向发散的思维模式,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新奇的感觉,也更容易融入到作者叙述的情境中去。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先深入地理解原作,准确地把握住文字的纲领,以这些纲领为骨骼,在其之上构建你的种种“理解血脉”,才能够真正说得精彩。而这种提纲挈领,就需要作者有深度挖掘原作内质与核心价值观的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通常的作者所欠缺的。没有这种能力的保障,一语中的、核心发散也就无从说起。再回过头来看这篇文字,其实已经相对做到了目前这种写法的较高水平。而将这种由外及里的方式改成由里及外以后,很多内容并不变化,只需在叙述的辞令上稍作调整,重要地是改换文字的组织顺序与逻辑,等同于用同样的材料建造更牢固的结构,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深刻度就会大大提升。此外,因为改换了审视的角度,一些在原本的角度上锁无法看到的东西,换个视角,就都 会浮现出来。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最为精彩的。有了这两点的补益,还是这些原作、文章还包含这些意思,效果和文字的能量级别就会大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83#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诗,要把握诗歌的生成原因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篇文字很好,是一种提升,巧妙地做到了点到为止。虽然原作的字词可能在具体理解上会有差异,但文字的指向是鲜明的。而大榆在这里着重讲到的一点,其实也值得玩味。果子的比喻很贴切,切开果子的手段也言简意赅。读诗首先要读人,这点没错。但是如果不从诗中读人,又怎么读得懂人呢?而其实,一首诗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面,而一个人却是立体的。所以在我看来,一首好的诗歌,也应该尽可能地立体。而为了使得这种立体不至于浑困与模糊,就要尽可能地鲜明,摒弃多余的杂质,构建有内在支撑的线条。彦娟如今文字的进步,大抵也是因为做好了这两点。所以,我赞成读诗应该把握住诗歌的生成原因,但是这种原因,应该必然能够从你所读的这篇文字本身中得到答案。这种答案未必是确切的,但通过读者的感知和直觉,是能够体察到文字的生成原因的。这种或许模糊但却带有一定神圣感的气场,会成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当你走进这个领域的时候,再看某些东西的时候,你顿然就豁达了。所以,领悟作品的生成原因固然重要,但这种领悟的方式,是深入文字的“领域”,而不是去旁证一些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84#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叶知秋 发表于 2014-8-27 16:43
赏读,喜欢诗意浓浓的这首微诗!

谢谢老师的喜欢,沏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8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叶知秋 发表于 2014-8-27 16:46
赏读诗,点评更好,喜欢!

谢谢老师的喜欢,晚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86#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寿楼春》与填词之择调选韵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不能说这些说对全部到位,但是至少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这些东西还是能给人不少启迪的。当然凡事不是绝对的。我就常拿辛弃疾的两首《满江红》当例子。其实像《满江红》这样的调子,要写出点柔性的东西,也是可以的。所以说凡事有特例。一个精于哀婉词风的人,恐怕是有能力将大多数看似只可雄浑的文字写出柔软的蕴意的。但是,写这样的东西,若不是心意所至,那就太费精神了。纵使子瞻豪放,也有“明月夜,短松冈”。总是易安婉约,也有“死亦为鬼雄”。所以这点我是赞同长天兄的,就是一个人就算能力再强,该顺应的还是要去顺应。如果一个强扭的瓜都是甜的,你不强扭它,那就比蜜还甜了。当然,这里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如今已经没有了教坊。词,基本已经只能朗诵而不能配乐了。所以调性这种东西的影响,其实是大为减弱的。而韵的缓急,以及平仄转化的情调变化,可能是更能直接作用于文字的情绪的。道家学说中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怎样泅渡过一条湍急的河流?就是要学会“蹈水”。就是自然地顺着水的流向,进入旋涡又走出旋涡。用在所谓的择调择韵上,我感觉其实虽然前人的经验里有诸多的适合与不适合。但是真正到你去创作的时候,你应该也有这种“蹈水”的能力,那就是所谓的“语感”。顺应语言的流向,寻找一种自然而然的可能。我想这可能比起背“多少宜多少忌”,是更根本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8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封信致诗歌《恰逢其时》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首先想澄清一点的是,最近我总是写十六行,是因为我在改编以前的十六行。我写过各类风格的文字,有一些长篇的叙事的,也有抒情的。只是目下的状态更适合写你看到的这种。然后关于我的这篇文字,我觉得自己夸夸其谈不是一件好事。我想要说的是,作者说到的点,都是对的。可能我自我感觉更良好的一点,你说我说的是“理”,我觉得我说的是“道”。单纯的一段道理,就是“理”。但是道理成了体系,就是“道”了。我之所以能说出一段又一段的道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有一种体系。关于作者说到的迷惘,我觉得说得很好。我写的这类文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展示自我的迷惘。于是拥有迷惘的人,就有了代入感。之后,我用自己的涅槃与苏醒,打破迷惘而进入澄明。于是先前迷惘的人,就可能因为领略了我思维的动向,而让自身走出迷惘,而认清最根本的事实。认清事实后,人还要懂得喟问。一个懂得喟问的人,是永远不确信,却永远坚定的人。于是,这才能宠辱不惊。当然,我每次写这样的作品,都会在结句上下极大的功夫。就是为了让一篇文字,因为一个况味深长的结尾,而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这首诗的结尾,作者理解地很好。而原作之所以要叫《恰逢其时》,我想作者也是理解了。我原本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会在一个阵营里面,是因为这个阵营的理念,和他追求的理念恰好相符。所以是恰逢其时。进而推广开来,我觉得任何的造物,都是恰逢其时的。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外部与内部的条件都合适,事物就不会诞生。所以作者应该是理解了我这篇创作,更为根源性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8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蝶小妖的《 回到无棣(组诗)》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读完原作,第一感觉是温暖自然。小妖其实平时的文风是多以曼妙绮丽见长的。但其实写起这种亲切自然的文风来,也能够拿捏得当。当然这点我一直在说,能够写好一个题材,不等于能够写好一种风格。很多时候,只是作者对这个题材的感触特别深罢了。我想这篇原作,恰恰就是汇集了小妖数十年来的深刻感触而写就的。而之所以能写好,就是文民说的几点。一是文字拉开了极大的空间感。二是空间之中有留白,拉开了人们的想象力。文民有一句说得很好。就是我们不是在创造诗歌,而是通过对自身的荡涤,而使自身具备进入“诗的世界”的大门。进入其中,我们便能够采撷到数不尽的、属于自己的诗句。当然,好的文字都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去构建好的归宿。这篇文字的归宿,深沉又令人欣慰。这种欣慰,或许就是洗尽铅华的见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89#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自杀还是沉淀——浅谈谷未黄的诗歌《静坐》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读完原作,我的第一句感想是:写得真漂亮。深厚的旨意用沉稳的笔法表现出来,使文字显得底蕴十足。我十分欣赏高兄对禅境诗意的论述,也确实觉得,用禅境二字来归结原作者的心由,是十分贴切。这仿佛是一种忽然间的化学效应,使得众星归位、灵台澄澈。我曾经解释过入境的由来,究其根本,不过是感染。我相信,一定是某些感染,使得原本僵硬的芥蒂软化,才能在那一个须臾,通透豁达。然后高兄关于万能钥匙的论述,也深得我心。我也始终认为,共鸣源自共识,感触必是因为经验。然后下面的两个观点,也是我经常提出的。视角对一件作品的成败至关重要。或者不如说,在你选定视角的时候,其实一首诗的成败就已经有了大概。而诗歌最终的目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唤醒与救赎。只是这种东西,并非人人都能懂得,人人都能领悟,人人都能体会。人们能够感觉到最多的,还是自身的存亡。只有当人感觉到再不去做些什么,便会危害到自己的时候,常人才会有行动的理由。所以不要妄想诗歌能够拯救世界、唤醒社会。诗歌能做到的,仅是让悟性高的人顿悟,就像佛也只能渡化有缘之人。我相信,在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之间,有一条鸿沟,但却也有一座浮桥。转换的机会永远都有,只是需要莫大的决心和勇气。关于铺垫和分寸拿捏的问题,我也持相同观点。值得补充的是,若意图是恣意汪洋,那么豪放洒脱便是到点。若意图是灵犀一点,那么纤云巧弄就是到点。然后高兄提到的禅学意味其实仅仅是文字背后的意思,在文字的表象上,我感觉原作者是将着力点放在了一种动态与趋势上。轮回固然是无始无终,但其中必然会有过程感。衰老的泰然和重生的欢欣,以及看透轮回而轮回依旧的默然。这都不是在静止中完成的。而对于文末的葬礼二字,我最有体悟。其实葬礼不悲,反而是一种宣告。葬礼越是盛大,就证明生命的过程越是值得。而葬礼的根本,其实是缅怀。而缅怀,其实时时处处都在发生。不单是对人,也包括事件、群体与时段。如果缅怀需要一个仪式,那最重要的,其实只是心的敬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90#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的束缚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解得挺好,有深入的地方。这些深入的地方,更加具体却又不失生动地解释了原文里暗藏的小情思。但是一句句地讲解下来的方式,显得过于古板。这点可以临习高山松先生的叙事方式。自己编一个故事,然后将所要用到的原句,恰如其分地引用进去,这样就不会有生涩刻板之感了。但其实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总结的能力。其实全文到底还是没有将“美丽的束缚”做一个更深刻而明确的定义。虽然这个提法是很有价值的。在我感觉,所谓“美丽的束缚”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有度有节”。用再通俗一点的词,那就是“矜持”。这点我曾做过专门的论述,其中说到,诗词的矜持对于诗词的作用,在于气质。所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就是矜持的体现。换句话说,就是我能控制自己情绪的程度,让这种程度保持在一种极佳的美的范畴之内。这种气质最关键的点,在于内敛、在于收束。那么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一个人能够做到内敛和收束呢?是因为这个人的心很大。就是因为心大,所以才能够容纳,才能够收。所以,同样的,因为心大,所以当他想要把容纳的东西都释放出来的时候,那种威力,也必将是巨大的。所以不要只看到一个人的矜持,越是矜持的人,越是有不为人知的狂野。所谓“一般时候不随便,随便起来不一般”,  这句话是有内在逻辑支撑的。然后把话题说回原来,一个人心大固然是矜持的必要条件,但是他为什么要收而不选择放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审美知识。这世上的美,其实只有两种。一种就是一个人的情操对你的吸引,一种就是一件事物的可能性所引发的想象。而矜持,就是内化的、收束的,能够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作者自身的情操中来,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换言之,一切采用矜持手法写就的文字,其根本的审美对象是作者的情操。而与之相对的,一切用外放手法写就的文字,其审美对象一定是所描绘的事物本身。比如《致橡树》,这件作品的败笔,就是在用外放的手法去渲染情操。其中的道理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因为其外放的手法,人们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在作者的情操上,而是集中在了种种“破除封建思想”以及“女权运动”的讨论上。而这首诗的精髓,其实不是对体制的挑战,而恰是在表现情操。其根本目的,也不是去唤醒,而是希望更多被这种思想所唤醒的女性,可以得到更多同样因为这种思想而被感染,从而欣赏这种女性的男性的垂青。也就是说,唤醒和被欣赏的目的是同时存在的,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但这样外放的表达方式,恰恰就不利于作者,更好地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被欣赏。当然了,鱼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但我们至少可以由此得知,内化的矜持会将审美的重心引向说话的作者,而外放的张扬会将审美的重点推向开放的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渝ICP备2024032254号-1 )

GMT+8, 2024-6-8 05:38 , Processed in 0.0733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